梅山那地方——编辑手记
梅山的黎元福先生书法作品发在《三亚湾》的十二期上。出刊之后我们通知了他。他邀请我们过到梅山镇去玩。我们去的时候,顺便把当期的刊物也带了过去。
黎先生的家在原梅山镇镇政府驻地的马路斜对面,是一幢四层的楼房。底层的铺面房用于出租。租户在此开了一家沙县小食店。从右侧一条走廊通道可以进到楼后侧的客厅兼书房。我们在喝茶、小叙之后,黎先生就说要带我们出门,开车转到附近的角头村去看海。
梅山镇的角头村是个鱼村,这里的居民多以打鱼为生。港湾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海湾。沿着海湾线,远处遥遥可以见到乐东县龙栖湾的波波利住宅开发区。其时,开发区上方有一只飞艇模样气囊,高高的悬挂在天上,也不知道是作什么用途的?
我们过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五点时分。行走在海岸边,夕阳斜照。向东面望去,是一片林立栉比居民住宅小楼,每一幢小楼的楼顶上,几乎都架有一只不锈钢储水箱。远远看去,那一只只水箱折射着夕阳的光芒,形成一个个耀眼的亮点。向西,则是宽阔的海面,远处的小岛就是东锣岛。
我们脚下踩的这一片海滩上,有几十上百只的小鱼船停放在沙滩上。这些只能在近海作业的船只,都是乘着潮水,被拖曳到了沙滩之上。再要出海时,需要等到海水再涨潮。这里,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鱼腥味以及咸水味。这气味似乎在提醒你——这是一个渔港!虽然海湾的沿岸并没有什么人工港口设施。
作为一个自然的渔港,沿岸虽然没有码头水泥地坪一类的港口设施,但渔民们却在空旷的海滩上竖立了不少大楠竹柱子,其用途是搭设清理鱼网作业的防晒棚、吊挂网具等等。海滩上还摆放着一垛一垛用帆布遮盖着的鱼网。
海滩上有不少渔民在清理自家的网具。清理鱼网时,常常是一家大小都来帮忙。这些工作,一般都是以女人为主。她们细心的把鱼网一尺一尺的摊开,细心抖落、清除缠堵在网眼里的垃圾。这些网,网眼有大有小。据介绍,小网眼的是用来捉鱼,大网眼的则是用来捉螃蟹的。
最近这些年来,游客越来越多。海里的垃圾越来越多。海湾环保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游客抛弃在海里废木块、泡沫塑料块、塑料袋片、塑料盖子瓶子、布片等等,在海水动力的作用下,变成了碎片。于是,近海下网的渔民的每张网上挂着的垃圾量就十分惊人。一张细尼龙丝编织、一米高的小鱼网,每用上一两次,网眼里都会嵌满垃圾,需要花费很多人工去清理。一张新网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报废。但纲(小指粗细的尼龙绳)还是值钱的。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去把废网的纲绳清剪出来,以便于再次使用。有一些人家,似乎就是专门在海滩上清理、收集这些别人废弃的鱼网上的纲绳。
随机请教了一下清理鱼网的渔民,问他们,像这样一只小鱼船,一年的打鱼收入能多少钱?而据他们说,少的有三五万,多的有十多万。也不知道是不是指的是纯收入。总之,用这种小船打鱼的人家的收入也不算高。
在往波波利方向走一段,就看见有几个工人在建造一座钢制的浮台。看那样子,猜想应该是准备建一个在海上飘浮的餐厅吧!
晚饭后,黎先生带我们去参观了梅山中学。占地之阔,应该有一两百亩地的面积。建了二三个兰球足乒乓球场。学校的空主让我等惊叹。就只有200多个学生。他们打红色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牌,这让梅山中学得到了外界的关注,也得到了很多经济上的支持。
当晚,我们就宿住在黎先生家的小楼。
次日早上,黎先生邀请我们去看了他承包的果园。他们家承包的土地大约有三、四十亩。这些土地分成两块,一块用于种植芒果树,为芒果园。芒果已经承包出去。一块土地则是租赁给了外来的农户。这户人家又把租赁的土地分成两块,一块用于种植火龙果,为种植园;另一块辟成专门的笼养鸽子的区域。在这片区域内,顶上有编织网盖出的棚区,内里有几十上百排的鸽子笼。主要是养殖母鸽孵化产出乳鸽用以售卖。鸽子产出的粪便用于给果树施肥。
这个外来种养户所种植的火龙果的收益不错。他们用明日采摘下来的火龙果招待我们。我们和他们聊一些种养情况。据说,每一亩地每年的收益能有上万元。高收益也促进了种植技术的发展。我们参观时看到火龙果园里每排果条的支架上,都吊着一排排的节能灯。农户介绍说,这些灯是晚上用于给火龙果照明的,也就是补光。这样可以促进火龙果的产果量。如今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谓五花八门。所以,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许多反季节的瓜果。
就在我们离开梅山时,黎先生就再次叮嘱我们说,希望看到我们写的、发的有关于梅山的一些文字和图片。同行的萧烟答应了回去之后就把这次参观的图片发到网络上。我也允若了回去也写一些相关的文字。
这些年,常常应文友之邀或民刊物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去过不少地方。所到之处,作为地主的友人常常在款待之后,会说,既然来了,就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吧。总之,也是盛情难却。一般我也会写一些。但写出来之后自己看看,也多是一些流水帐一样的东西!
流水帐就流水帐吧!总之记载下来,相当于在这个参观过的景点涂鸦,留下“到此一游”之类的痕迹,仅供文友供读者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