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余华的视频刷到停不下来。
说到余华,势必就得说《活着》。
我小学的时候先看的电视剧版《活着》,那时候还不知道作者余华,时隔十多年,才看了书,知道了作者是余华,又过了两年,我看了话剧版《活着》。
算下来,《活着》断断续续陪了我不少年头呢。
当年看电视剧版《活着》的时候,我还挺小,过去这么些年了,剧中的一些画面还能闪现脑海,想想友庆的死,想想女婿跛着脚过河的画面,心里还是会酸酸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凤霞发烧,因为治疗不及时成了哑巴,小时候我经常感冒,我妈都习惯了,像咳嗽,鼻塞,小流感啊之类的,我妈也不大惊小怪,能缓两天就缓两天,唯独发烧,即使是在半夜,恰恰好,我发烧都是在半夜,我妈也刻不容缓。
于是,半夜抱着我敲大夫门的老母亲形象,还有睡眼惺忪的大夫形象,就刻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想来也是凤霞的经历,让我妈怕了,没想到《活着》对我们这种寻常老百姓有种别样的影响力。
记得我上班以后,有天门卫大哥问我有什么好书吗,借他看两天,他老是帮我收快递,知道我经常买书,我当时刚好看完《活着》,就给他拿来了,他看完之后,连连咂嘴,说写的太好了,太真实了,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就是这样的。
本来我还觉得,大哥看惯风水学的人,突然看《活着》会有点不习惯,没想到如此意犹未尽,我不禁对作者好生佩服。
我想能写出这么苍桑,深刻文字的人,能用文字感动好几代人的作者一定是不苟言笑,饱经岁月历练的。
甚至在我的想象里总觉的他会是迟暮之年的老人,倾注毕生心血完成巨作之后满意离去。
说实话我也是这几年才恍然知道“哦!余华还活着啊!”
看了采访余华的视频之后,我明白了一件事,仅凭文字去了解一个作者,是极其不全面的,很容易让你对作者产生偏见。
没曾想,余华老师居然如此幽默风趣,看了几段余华老师的视频之后,我忍不住收录了一些余华老师的幽默语录:
“小时候我是特别会演的,我说自己肚子疼,爸爸捏了捏我的胸口,反正他捏哪我就说哪疼,我哪知道阑尾炎先从胸口疼啊,结果我的阑尾被割掉了。”
“我父亲的阑尾也是割掉的,我妈也是割掉的。”
问:“你哥哥的阑尾呢?”
“也割掉了,我们家已经没阑尾了。”
“当时我确实不喜欢牙医这个工作,我就想调到文化馆工作,因为那个地方可以不上班,自由自在,那怎么办呢,写小说吧,所以就写小说,小说发表了,很顺利就调到文化馆工作了,我印象很深,我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我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发现这个地方我来对了。”
“莫言给我分享的一本手稿是《酒国》,但是我没看,这篇小说是出版以后我才看的,我看完之后第一个感觉是嫉妒,md,写的这么nb,wc。”
外国记者:“您是深受法国读者喜爱的活着的作家,对您来说,法国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法国就意味着法国。”
(哈哈哈,看这段的时候笑出眼泪)
外国记者:“在您看来,一位中国作家和一位法国作家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最大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我认识的汉字虽然不多……”
董卿:“您认识的汉字不多?”
“为什么后来读者都赞扬我的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
“余华老师,您对诺贝尔文学奖怎么看呢?”
“这真的是个很要命的问题,我要是告诉你,我不要这个奖,那显然是假话,但是我要是告诉你,我想要这个奖,你又变成了个笑话,你又拿不到是吧……”
果然,“悲伤写进书里,我就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