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中医的物质
黄岐之
什么是气,气概念来自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气一元论”,中医理论的发展是运用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将人体生命活动与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结合,阐述人的生老病死,并丰富和发展了古老的气一元论,中医理论的气更加具体和丰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如何理解气的概念?
首先,气无所不在,但不见“真形”。气是指物质形态的抽象概念,就象物理学的“力”概念,力无所不在,但谁也见不到“力”,但能间接或直接感受到力的作用或存在。化学中说,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不是具体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与“力”一样,也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力”概念,就没有物理学理论;没有“元素”概念,就没有化学理论;没有“气”概念,就没有中医学理论。现代人,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自以为比古人聪明,从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来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比创建现代自然科学的西方人早近二千多年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认识自然。
其次,中医的气并非我们熟悉的气体,是细微的物质群。现在,我们所说的物质,都有结构或组成,常用化学式,浓度去描述。中医所说的气,大小是细微的,成分是众多,并含有未知成分的物质群(混合物),含量多少不一,有的极少,但作用很大,难以强调结构及组成。气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是气态(例:人体呼吸的气),可以是液态(例:血液),可以是固态(例:毛发)。由于,气的物质群特征,其存在状态是多种形态及之间变化,不是简单的分散系形式,也不是简单的生理模式。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也难以描述。
再次,中医的气是强调变化的物质群,具有生理活性的。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谈到人体中血的“死”与“活”,就是血有阴阳存在。一气生阴阳,气都有阴阳,阴阳相抱,胜复是气的生理活性基础。离开了阴阳,无法理解中医“气”的功能。“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所谓人活一口气。
人体中不同气之间的变化及畅通,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中医理论称为气化正常和气机顺畅。气不是机械的物质概念,更不是用机械的物质及组成和结构去解释鲜活的生命。
相比现代医学基础概念,中医的“气”具有整体和含糊的特点。气的概念提出,是古人依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受方式方法限制,不可能对物质的分类及复杂进行区别。这种忽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刚好弥补了对生命具体物质体系认识不全的缺陷。“气”的含糊性,表现在象思维,容易产生人为的主观臆测,提出神秘的玄论,违背物质的基本观点,不难辨别!
中医理论的基础,气一元论及阴阳五行论的基本是“气”,从气的概念认识人体,是人体生命认识的另一种方式,是否科学,需站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高度审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数千年的实践说明,中医是有实效的科学认识体系。
(《医学随想》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