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瘦毛长蹄子胖,老两口打架争热炕,老头要在炕里头睡,老婆死乞白咧偏不让,老头说是我捡的柴,老婆说是我烧的炕,老头说偏睡偏睡偏要睡,老婆说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拿起了掏灰耙,老婆拿起了擀面杖,霹雳乓啷打到大天亮,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这是刘宝瑞的相声【斗法】里边的一段开场白。这个相声相当精彩。我把刘宝瑞所有的相声全都找出来听了一遍,不仅觉得相声非常棒,而且还发现他说相声有个特点,就是,他每段相声开头都有一段跟后文完全不搭边的开场白,用专业的话讲,叫定场诗。
我以前没见过这样说相声的,听的时候心里就在想,相声居然还可以这么说!
我推好奇他为啥开场前要说一段与下文没任何关系的内容呢,后来在他有段相声里边找到了答案,他说,这样是为了吸引人,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可以让演员快速进入表演。
回想下自己当时开始听他相声的心里过程,确实是。
刘宝瑞的相声给了我很大启发,啥启发呢?
就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打破束缚,不循常规。
只要观众喜欢听,何必非要循规蹈矩跟其它人一样呢!
我现在写文章时基本就是遵循着这个理念:忘记章法格式,随心所欲,想到啥写啥。
很多第一次看我文章的读者都会评论,写的什么鸟文,乱七八糟,连中心思想都没有。但是呢,这并不妨碍有不少读者喜欢咱写的鸟文。
我之前说过,任何人,只要想写,就一定能写出文章来。为啥很多人总说自己不会写文章呢?就是因为,内心有太多羁绊,总想着章法,技巧……
唐朝时期大家都在写五言七言,律诗绝句,要是有人写词,写曲,写小说,在当时主流文人眼中,词,曲,小说应该也算是鸟文了吧。事实上呢,后来,词,曲,小说,不仅相继登上主流舞台,而且还涌现出了散文,散文诗,戏剧,杂文……
古人早就讲过,文无定法。
文无定法实际上就是说,写文章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条条大路通北京。比如,我们能说合同,海报,说明书不算文章吗?
所以,写文章,什么风格什么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啥呢?
写了什么。
实际上,文无定法的原话叫:文有大法,无定法。
什么是大法呢?
让人能看明白你在说什么,也就是语句通顺易懂,没有歧义。
越简单的信息越有生命力,越容易被传播,比如: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绝对比什么三民主义,什么宣言章程更容易被记忆和传播。
其次就是让人看完有收获,或者让人看完感觉有收获。
让人明白你在说啥,这一条比较容易做到。但,让人看完有收获,这一条就得下大功夫了。这个不仅要写作功底好,更重要的是作者肚子里得有货,也就是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见识储备。想要不断输出,就得不断学习,输入。
而且呢,能写跟写的好是两个概念,要想写出有灵魂的,有力量的文字,光是肚子里有货还不够,想让读者喜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保证输出的东西能给读者带去利益。比如要闹革命就得团结大多数人,要团结大多数人就得找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共同点,民国时期老百姓人口是最多的,当时的老百姓的最想要啥呢,就是有块地,能吃饱肚子,那么,想写出能吸引老百姓的文章,说给他们分土地绝对比扯什么驱除鞑虏,民生民权管用的多。
当然,要写出有生命力或者有力量的文字除了【简单】和【利益】之外,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
比如,在公众号写文章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文章咱看完没几天就忘差不多了,甚至连作者是谁都忘了。
为啥呢?
文章没灵魂,看文章时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或者当时感受到了作者,但是脑海里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时间稍长点就忘记了。
如何让读者记住你,或者说如何让自己在文章里活起来,在读者的脑海里活起来?
技巧很多,简单说几条。比如,文章里多写一些独特的经典的句子或者段子,也就是所谓的金句。比如,我之前写过:
营销就是合法的骗,骗就是非法的营销。
网上攻略再多,也是外地人写的,外地人有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吗?
专业训练是可以碾压纯粹的从业时间和资历。
好产品本身就是营销。
越是高人越不爱占人便宜。
虽然很多危险我们一辈子都不一定能遇见,哪怕只有0.01%的概率,它毕竟还是有可能会发生,只要遇见一次,就有100%的可能会受伤害,甚至致命。
收入再少也是进步,但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一次错误的投资,可能之前三五年的积累会瞬间化为乌有。
财富是一个人能力和智商的体现,傻子是很难通过自己奋斗成为有钱人的,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就是因为身上流淌着精明基因。
创业的唯一理由应是,你发现了一个确实赚钱的项目,并且自己有能力去操作。
……
文章里有了足够多的经典句子,那么别人在遇见句子里的情景时,就会想起你说的话。比如,假如有咱的读者去准备去外地旅游,上网查攻略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起咱写的那句:网上攻略再多,也是外地人写的,外地人有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吗?从而想起咱,加深了对咱的记忆。那假如,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去外地玩儿首先找当地朋友陪同而不是去网上看攻略,那么他可能会一直记得咱。
当然,这个只是举例子,实际上网上查攻略还是有必要的,比如,我是陕西人,在西安也呆十来年了,之前也去过兵马俑,还愣是不知道兵马俑旁边居然还有个假兵马俑。九日之前问我兵马俑咋样,我说,就是些泥娃娃,没啥意思。
想起去都江堰,没请导游,自己转着玩儿,感觉也就是条大河,河中间放了几块石头而已,也没啥特别,怎么都想不通它会那么出名。后来看了都江堰的专题片才知道都江堰在历史上和民生上的重要性,才发现李冰居然那么牛逼。
我想,咱之前去兵马俑玩儿,可能就是因为想着跟逛其它自然景点一样的看看,没请讲解员,所以才感觉没意思吧。上次去临潼,又逛了一遍兵马俑,去之前,本来是想在网上多了解了解兵马俑,秦始皇的知识,无意中看到有人写了兵马俑旁边有个假兵马俑,我大概了解了下,发现受骗的人还不少。很多人本来是去看兵马俑的,在博物馆门口却被人拉到几公里以外看了什么5D电影,溯源·秦皇陵……
其实真正的兵马俑全称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地下的,一般称: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要是有人在广场给你指路,说一号馆二号馆三号馆,还有其它一些叫法,绝对是骗人的。据说,还有很多假兵马俑的业务人员直接在西安火车站搞的假旅游车拉客。
这个,咱之前还真是不知道。果然,刚走进广场,几个男的就围了过来,说兵马俑很远,要不要坐个车车过去。
我用陕西话回了句,咱自己逛逛,不坐了。
男子说,我还以为你是外地人呢,咱都陕西人,你放心……,还是纠缠老远。
我说,以前来过。
男子这才放弃纠缠,走开了。
我跟讲解员聊起了广场的男子,一号馆二号馆,还没说完,讲解员就说,他们说的那地方是骗人的,都是现代人造的景观。
我问,难道没人管管?
讲解员笑了笑。
其实,真正的兵马俑里边也有忽悠人的项目,比如,逛完一号坑和三号坑讲解员带赞去了场馆里的一个建筑里,都是卖蓝田玉,小的兵马俑仿制品,虽然她之前做了些铺垫,极力渲染塑造了价值,不过我明白是咋回事,简单的配合着转了圈就出来了。
所以,这里我再纠正下之前那句话,去外地玩儿,最好的办法应是:网上看攻略+当地朋友陪同。
如果文章里的金句足够经典,假如你再有一定名气,那么别人在写东西或者跟人聊天的时候也会引用你说的话,一方面帮助你进行传播,一方面他自己也加深了记忆。比如我在写东西的时候,经常也会引用一些别的大咖说的话。
我们老家方言里有个词叫:不服周,大概就是不服输的意思,其实这个词也是有典故的。
我祖籍是湖北的,在古代属于楚国,楚国帮助周国灭了商朝,但分封诸侯的时候只得到了一个比较低级的爵位,加上楚国地处南方荒蛮之地,整个周朝时期都受到周王以及中原人的轻视和侮辱,比如,至今仍有一个词:南蛮子,就是那时中原地区对南方人的侮辱性称呼。于是楚国人对周朝便产生了不满心理,慢慢开始不服周朝的管束了,时常有不尊和冒犯周朝的行动。不服周最早说的就是说:楚人不服周朝的管束。
不服周有两个经典案例,一个是楚国的国君熊渠当时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对周王说:我们楚国人是野蛮人,不用搞你们中原那边的封号,也就是说,我不吃你们周朝那一套。
楚国还有个国君,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楚庄王时期,周朝的统治力已经大大衰弱,而楚国这时却国力强盛,楚庄王打败了陆浑一带的戎族以后就跑到周朝的边境阅兵,其实就跟咱们现在的军事演习一样,露肌肉,让人知道他们国家力量强大。
此时周朝的腰杆已经硬不起来了,当时在位的是周定王,他只好派手下的大臣王孙满去劳军,慰问军队,也就是摸摸底儿,看看楚庄王到底是啥意思。劳军时,楚庄王就问王孙满,听说九鼎在你们周朝那儿,你跟我说说这九鼎长啥样儿,它有多大,多重啊,啥时候搞到我们楚国来玩玩行不?
啥是九鼎呢?
传说,大禹(就是治水那个大禹)当部落联盟领袖时铸了九个鼎,这九个鼎的青铜来自当时天下的九州,九鼎象征着天下的最高领导权和最高统治权,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天下最高统治者所据有。
楚庄王问九鼎方面的事实际上就是想说,咱也想当当天子,尝尝天下最高统治者是啥滋味儿。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庄王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百度下。
即便过了几千年,人们一提起不服周,问鼎,一鸣惊人,就会想起楚国,想起熊渠,楚庄王。这就是金句的力量。
让读者记住你,让你在文章和读者的脑海里活起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创造新词,新概念,新理论。
比如,咱提出,互联网是一个新世界,o2o的两个o分别代表两个世界,2是传送门。再比如咱提出的微商概念:我理解的微商是使用微系统利用微营销在互联网上赚钱的人。再比如咱创造的新词:盲氓,文艺愤……
假如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理论流行开了,别人也是会想起甚至会找到创造这个词的人或者公司。比如谈坪效率,就绕不雕爷,谈互联网思维就会想起罗振宇,谈情怀,工匠精神就扰不开罗永浩,谈产品型社群就离不开小米……
让你在读者脑海里活起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多写一些读者们平常生活中容易见到并且经常接触的东西或者场景。
比如,我之前写过苹果手机方面的知识,大多数读者都有苹果或者身边的人都有苹果,那么他们在使用或者出现问题时,可能就会想起咱之前写过的文章,进而会想起咱。再比如,我之前写的:
现在社会上穿西服打领带的,要么是在银行上班的,要么是跑业务的,要么就是卖保险和搞传销的。
这次读三国,解开了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年纪轻轻身强体壮的诸葛亮每次要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出场?
她说,我是第一次吃西餐,不知道怎么点,你来吧。
我说,我也是第一次,咱就让服务员帮咱推荐吧。
……
那读者在看到轮椅时可能就会想起咱写的那个,诸葛亮年纪轻轻坐轮椅,看见穿西服打领带的人可能心里就会按照咱写的那句话去判断对方是跑业务的卖保险的还是搞直销的,去西餐厅吃饭时可能也会想起咱写的这个场景……
简单的说,就是要让读者生活中看到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想起你。
如何才能让读者看见东西想起你呢?
要么你写的很有用,要么写这些东西或者场景特点鲜明不合常规。大脑只愿记忆不平常的东西,太平淡的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联想的力量很强大。
在朋友们眼中,咱是个怪人。为啥怪呢?咱有很多事比较挑剔,比如说吃肉,顶多只吃里脊和腿,不吃动物器官和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特别是鸡胗,大肠,牛鞭,鹿鞭,驴欢喜…… 。别人都说这些是好东西,吃的津津有味,但咱一看到这些东西,就联想到他们是装屎尿的东西,心理感觉不干净,接受不了,就吃不下。
以前,我看到养狗的人,心理没啥感觉,有次一个朋友聊天说,进小区时,看见一个男人给狗擦屁股,太不可思议了,居然给一个畜生擦屁股,不知道那人爹娘将来老了他会给他爹娘擦屁股不……。
当时咱听了,感觉也没啥,人家擦人家的,关咱啥事儿。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包容心很强的人,什么事都能接受,我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只要不影响咱就好。但是,有一次在饭店吃饭,看见个女人吃着吃着居然给狗喂一筷子,吃着吃着给狗喂一口,是用自己吃饭的筷子喂的,而且非常自然,好像没觉得不正常。我当时就惊呆了,后来再没去那家饭店吃过饭。
也是手贱,在网上搜了下跟狗狗一起吃饭,发现很多养狗的人都说:这很正常,而且有人说,自己跟狗用一个碗吃饭。
我跟朋友聊起了这些事,朋友说,这算啥,我还见过跟狗接吻的呢。我当时不信,后来在电影【一路向西】里,看见那个狗狗舔了男主射在地上的“豆浆”,狗主人抱起狗狗接吻,我简直醉了,也信了朋友说的。
于是,从那以后,凡是看见有人带狗进哪家饭店我马上就走,再不去那家店了。虽然咱知道饭店会洗筷子碗,但是吃饭时咱心理老有阴影,感觉这筷子是狗用过的,感觉这碗是养狗人吃过的,谁知道狗主人有没有跟狗狗共用过碗筷,有没有跟狗狗接过吻,谁知道狗狗有没有舔过或者吃过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狗改的了吃屎吗?
咱心理接受不了。
可能写了这篇鸟文会挨骂,我先道个歉,这是咱的问题,咱是个神经病,太敏感,爱联想,对不起。
我之前写过,在互联网上,咱跟养狗的人都是正常交往,没任何偏见,因为,他们不管跟狗发生啥,对咱都没多大影响。
大概四五年前,我在一家小商店买烟,商店的主人是个美女,店里有条大狗,站起来估计有饮水机那么高。美女给我找钱时,大狗跑到美女身后站起来,两只前爪从后边搂住美女的腰,一阵摇晃。美女脸红了,拍了拍腰上的狗爪子,说,别闹。
当时,咱还不明白咋回事儿。直到有次跟一个读者聊天,他提到两个词:狗老公,狗老婆,咱联想起当时在商店里看到的场景,便明白了。
不过,还是不信,毕竟养狗的人搂搂狗狗抱抱狗狗很正常。
他说,我混进了几个QQ群,群名叫爱狗狗,里边都是交流狗老公,够老婆那些事儿的,我把号给你你进去看看?
我好奇心比较重,进去潜伏了一段时间,不仅有人交流经验,还有人发跟狗啪啪的艳照,而且居然还有同城的互相交换狗狗体验,还有几个人在一起玩儿的……,她们提的最多一句是:狗的家伙很特别,容易卡在里边出不来,得扶好,要不卡进去几个小时不一定能出来,万一卡住了家里来人了会很尴尬,据说之前浙江那边有个女人跟狗玩儿,卡进去了,两天都没出来,后来没办法拨120找医生帮忙才弄出来,我百度了下,发现真有这回事儿。
咱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
我问那个读者,群里基本都是女人跟狗那个,有男人跟狗那个的吗?
他说,男人其实比女人还多。
天!
这些人都是条件差找不到伴侣吗?
不是。
群里多数人,根据咱判断,都是比较高端点的人群,本来养狗玩狗的人就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而且,女人们颜值也都还不错,现在这社会,女人只要不是太难看,只要想,一定能约到男人。而男人呢?即便找不到伴侣,去找个鸡也行吧!
为啥要跟狗……
那个读者说,可能是为了寻刺激吧!
不是咱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虽然,有时看见一些人带着狗狗,咱脑海里就会各种胡思乱想,见着他们就绕着走,不愿跟养狗日交往。不过在互联网上,咱心理基本没啥偏见,跟养狗的伙伴都相处挺不错。
有时,我在想,包容难道也是有边界的?
有读者问,你之前写的那篇【我不是潘仁美】里边的事到底是真是假?
我说,你觉得呢?
他说,真假参半。
我说,事是真的,“我”是假的。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在互联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
他说,你咋能保证朋友告诉你的是真的?感觉里边有些情节不太现实,比如,第一次上床那段儿,女人哪有那么主动?
我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何况,那女人本来就是有目的的,社会上主动用身体上位的女人少吗?
他说,感觉文中的男主太有包容心了,而且后面那段儿商业故事挺有启发意义。
我说,我自己感觉,这一篇应该是2016年写的最满意的一篇了。
读者说,难道之前写的都不满意?
我说,稍微满意点的就是【大神】【老千的传说】和你提到的那篇【我不是潘仁美】,其它的,发完,就看不上了。
读者说,看不上了是好事,说明你正在进步着。
想想,也是。咱十二岁时喜欢隔壁流着鼻涕的丫蛋儿,十八岁时喜欢班里学习好的女生,二十四岁时喜欢前凸后翘颜值不错的同事,二十八岁时喜欢脑袋灵活会体贴人有内涵的成熟女人……,回头一看,发现之前每个阶段心里喜欢的人现在都看不上了,而现在喜欢的女人也都比之前的优秀,不就是说明,咱欣赏水平提高了,眼光进步吗?
其实,我更看不上的是过去的自己,越想,自己以前越笨。
比如,前年开饭店时,郑哥说开业准备请陕西文人圈里的一些名人来吃饭。
大部分都来了。但是,有个最知名的大佬,没来。
当时咱们都想不通人家为啥不来,请你吃饭是给你面子,把你当个人物,咋还不来呢?
后来,我跟二哥提起这件事,二哥说,用嘴请肯定请不动,现在这社会谁缺吃缺喝,请人家吃饭不是你给人家面子,人家能来吃是给你面子,明星陪人吃顿饭都收几万几十万,明码标价的……
我懂了。
后来,小试了两次,果然。
这么简单的事居然现在才明白,还是在别人的点拨下才想明白 ,感觉以前的我,真笨!
前两天,宁宁说,准备在外地开个分校,想请个互联网名人去给剪彩,但是心里没把握,怕人家会拒绝,问,咋办?
我说,没有人会拒绝利益的。
她说,我知道要花钱,但是咱不知道人家价码是多少,也不知道直接给钱人家会不会拒绝?
我说,互联网上,10万元可以搞定绝大部分大咖。直接给,人家即便心里想要,也是不会直接收的,文人好面子。他平常不是喜欢写写字练练书法吗,据说他提一副字三万元,你买他两幅字就可以了。想结交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成为他的顾客。
宁宁说,行吗?
我说,就是吃顿饭的事儿,白捡三五万,谁会嫌钱多?很多作家名人表面上都是不好意思赚钱的,但是心里都想赚,那怎么办呢?就学学书法,卖卖字画。
很多作家,名人字写的很一般,画也画的很一般,但是卖的价钱比专业画家和很多字写的比较好的书法家贵的多。比如,马云之前也卖过字画,他写的一副字卖了468万,画的一副油画卖了2000多万。我看了,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的字画很一般,但是,现在中外大师级的书画名家能把作品卖到这个价的也没几个。
是买家傻,不懂欣赏吗?
不是。
卖字的人和买字的人心里都知道,买名人字画并不是单纯的喜欢他的字画为了艺术才花重金的。所以,只要人家肯收你钱,那么你心里想的事应该就没多大问题。
你相信我,咱也算是一个三流文人,虽然没啥名气,不过很多事得站在这个位置才能明白的。文人最懂文人,互联网人最懂互联网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有时读者给发红包,咱心里想要,但是不好意思拿。但是咱又想赚钱,咋办?那么就偶尔卖卖东西,卖卖会员。其实我之前还想过,啥时候也练练书法,等哪天真出名了,就可以卖卖字画,理直气壮的赚钱,哈哈。
宁宁说,懂了。
她给咱打了一笔钱。
我说,没必要。
她说,没别的意思,耽搁了你的时间。
我说,咱都是一起经历过苦乐,甚至可以说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聊个天还收钱那成啥了?
她说,我整天跟学生打交道,思想比较简单,真没别的意思,马上过年了就算给你拜个年.
我说,真的没必要。我把你当自己人才跟你说这些的,别想多了。真要钱,我会说的,咱脸皮还算是比较厚的。你准备充分了,其它方面都弄好了,咱写写,也就顺手的事。现在写,一方面咱粉丝不多,作用不是很大。一方面你准备不充分,万一推广一下,中间出现点什么意外情况,粉丝会失望,不仅会伤害粉丝,伤害我,更会伤害你。
产品做好了,推广就是电梯,会让你飞速上升,如果产品还不是足够优秀,或者产品有瑕疵,推广就是落井下石,力度越大,伤害越大。
产品始终都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推广。
宁宁说,那你觉得我什么时候去找那个名人比较合适?
我说,当你产品足够优秀的时候。
屠龙奶爸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屠龙随笔,若转载,请联系微信 tulongnaiba (屠龙奶爸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