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在有书共读了《异类》之后,对格拉德威尔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继续拆解他的另一本书《逆转》。
关于作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被《快公司》杂志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异类》《引爆点》和《眨眼之间》都创造了书市神话。
关于本书
在《逆转》中,格拉德维尔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掌握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历史书上的故事就可以被复制。
《逆转》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集中说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优势和劣势是相互转化的,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
第二,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就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
第三,优势一定会败给劣势,大公司一定会败给小公司。
下面我们着重挑两个点来分析。
1,优势和劣势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劣势也会成为优势,而优势也不见得就一直是优势。
比如说,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和一所顶尖大学同时录取了你,你应该选择哪个呢?一般人可能立即说当然要去顶尖大学,哈佛大学毕业的肯定比一般学校毕业的,各方面都有优势啊。但是《逆转》这本书告诉你,对很多人来说去顶尖大学未必是个好主意。
为啥呢?因为同学之中高手如云啊!在顶尖大学你很容易丧失自信,甚至最后根本毕不了业。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女孩,进了一所名校,本来想学物理,可一看物理系牛人实在太牛,干脆转到法学院去学法律——也就是说,名校把一个潜在的物理学家变成了律师。最关键的是,有人统计各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顶尖大学排在班级前三名的尖子学生,毕业六年内平均发表六篇论文,这个确实不错;而排在四五名的学生平均发表一篇论文,排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则一篇都没有。对比之下,普通大学排在班级最前列的学生至少发了一篇论文,也就是说,普通大学的尖子生最差也能达到顶尖大学四五名的水平。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既然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就不该一味地追求加强某一方面的优势,正所谓过犹不及。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提出一个叫做“倒U曲线”的概念。意思是说:在一个东西成长的初期,你每增加一点投入都能获得一点回报;然后它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继续增加投入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过了平台期继续投入,回报反而是负的。
一个家庭的财富与家里孩子教育的关系就是如此。有人研究发现,在家庭收入达到七万五千美元之前,钱越多对孩子越有好处;超过七万五之后,更多的财富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好处了,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财富越多反而有害。
权力的运行,也存在一个倒U曲线。并不是说你投入的警察越多,抓起来的罪犯越多,治安就会越好。事实上如果一个地区被抓起来的人数超过一定比例,这个地区的人就会把警察和法律视为敌人,因为你把他们的家人都抓起来了。类似的,对犯罪惩罚的力度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长的刑期并不利于减少犯罪率。
2,优势一定会败给劣势,大公司一定会败给小公司。
上面的这些说完,可能你会觉得以弱胜强基本只能靠投机取巧啊,而投机取巧的能力不是每个弱小者都有的,所以弱小的终归是要被强大的统治的。其实呢,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关于胜负这种事,在商业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大公司必定会败给小公司”,所谓占优势,都只是暂时的,从长时段来看,处于劣势的一方战胜优势的一方是早晚的事儿。
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呢?我们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诺基亚和苹果的故事。这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一个传统时代的巨无霸被一个更伟大、更新潮的公司干掉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两家公司竞争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其实诺基亚并不是像流行的说法那样,死于傲慢、僵化或者大公司病,实际上,诺基亚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巨无霸一定会死在无名小卒手里。为什么呢?
在诺基亚叱咤风云的年代,它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它为什么能独领风骚?为什么大家都选诺基亚呢?用过诺基亚的人其实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诺基亚手机质量太好。那个年代,大家经常说一些段子,比如诺基亚手机可以用来砸核桃,晚上出门带一个诺基亚手机可以防身,手机可以当砖头拍人。诺基亚手机很结实,一点都不怕摔,这是它最大的卖点。
那从这个卖点往外延伸,要想摔不坏,那键盘之类的小零件技术必须过硬,怎么摔键盘都不会失灵,还有屏幕要用结实的材料,而且不能太大,不然容易摔碎。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诺基亚手机,摔地上变好几半,捡起来装好照样能用。
后来乔布斯和苹果打破了诺基亚的神话。因为乔布斯敏锐地发现,手机的未来不是更坚固、信号更好,而是变成一台掌上电脑,能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更流畅的操控,显然按键盘实现不了,全部取消掉,用触屏,为了触屏方便,屏幕还得大,这时候屏幕耐不耐摔、手机结不结实,其实都不是很重要了。
于是一瞬间,苹果改变了人们看待手机的标准,没人在意苹果会摔碎、诺基亚摔不碎这件事,因为苹果太酷太流畅,人们根本不在意它的缺点。而诺基亚的优点,比如为了结实,屏幕不能做得很大,必须有键盘,在智能手机时代,这些统统变成了阻碍流畅度的缺点。但是,很多专家事后诸葛亮地说,诺基亚太僵化,面对市场变化反应太慢,创新的决心不够,等等等等。这种批评很容易,也很廉价。问题是,如果你执掌当时的诺基亚,你会跟进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战略吗?你照样不会!
为什么呢?你想想,诺基亚的50%市场份额靠什么而来?靠的是它原来的优势,手机结实、屏幕小、信号好这些。iPhone 真正让人讨厌的地方在于,它做的东西和诺基亚在技术上是相反的,苹果让好手机的标准走向了反面,消费者完全不在意结实、信号好这些事情了, 这让诺基亚没法跟进,因为你要做智能手机,就得做大屏幕,还要放弃键盘,可这都是你的优势啊,你怎么会放弃自己的优势,更何况这些优势技术,还每年为诺基亚带来大把利润。
所以说,在苹果刚做出 iPhone 的时候,诺基亚没有及时跟进,并不是因为他们傲慢,而是他们的所有筹码都压在怎么做更结实的手机上了,所有的成功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苹果是个新入场的搅局者,未来怎么样还说不定,一个理性的企业怎么可能抛弃稳定的赢利点,去追逐一个不确定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大公司一定会被小公司干掉,小公司可以通过颠覆式创新让大公司的昔日优势变成缺点。也许你会说,大公司可以跟进小公司的战略啊,随便投点钱,不就比小公司多得多,灭掉小公司不轻而易举吗?你想想诺基亚后来也做了智能手机,为什么不成功?因为它花的心思不够,诺基亚的功能机还大量盈利的情况下,它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在不赚钱的智能手机上,人家苹果全力以赴,你三心二意,这决定了智能手机必然不是你的天下。所以说,以弱胜强的一个思路就是,你要找到能让对手的优势变成劣势的点,让巨无霸有劲使不出,只剩挨打的份儿。
最后谈谈读《逆转》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际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优势和劣势,你到底是占上风还是占下风,其实取决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世界上的所有比较,都是相对的,而胜利的条件,往往在这种相对之外。
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就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呵呵,感觉这个观点真酷,我喜欢!
附录
我拆解格拉德威尔另一本书《异类》的文章链接,有兴趣可以去看下。https://www.jianshu.com/p/0304adb530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