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周的时间读完536页的《用得上的哲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著)应该是目前为止对我阅读的最大的一个挑战,且不说哲学的深奥与晦涩,就这四十五万字的体量也是耗尽了我的体力。如果你想要利用更加科学的思考方式来破解生活中的难题的话,我比较推荐这本书。如果你掌握了书中的99种哲学思考方法,并加以使用(这太难了),这无异于你给自己的生活开了一个强悍的外挂。
哦,忘记了,如果你不想阅读45万的文字,应该可以找到相应的音频课程,这本书是作者在“看理想”平台上的音频节目“用得上的哲学”的文字精简版。
本书分五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逻辑论证、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第三章心灵哲学、第四章知识论和第五章语言哲学。如果你仅仅想使用哲学来便利自己 生活,我觉得也没必要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反而应该更加关注作者在文中使用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通俗易懂,对如何使用哲学进行思考可“对标对表”,还是非常有趣的。
举几个例子,在书本第252页讲到了当下普遍关注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话题,作者就提到了哲学领域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便是一系列功能相互嵌套而形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如果把一家公司必做一个小型的心智机器的话,其中每个具体的员工所扮演的可能就在所在模块规定给他的角色,我们能否被替代取决于这个员工到底是某一个特定模块的实现者还是交叉承担了多个模块的功能,而单个模块是极容易被取代的。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你在公司、家庭、社会中的位置是否可被替代,取决于你的功能几何。
再来说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融贯论“。融贯论真理观的核心就是,一个新年或者命题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与你的信念系统中的大多数信念彼此是融贯的,它们彼此之间都不会产生明显的矛盾。比如一个无神论者,绝对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相信鬼神存在的所谓”神迹“,这样他才是融贯的,而无论无神论者有一天突然无法用科学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他的融贯就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进而会影响他内部的统一性,甚至有可能让他转而相信神的存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段话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人在信念体系的核心领域出现了很大的不融贯性,是迟早要倒霉的,因为不融贯的信念体系会导致错误、自相否定的行动。所以,对于自身信念体系的不断反省与批判,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的精神修炼。
本书在最后一个章节提到了当下非常流行的”格局“一次,这里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到底什么是格局感呢?书中提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做小零件的,这个小零件运用到马桶上你就没必要拿出做火箭零件的精气神去生产它,因为这是浪费资源,所以格局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具体的需求来恰当地控制你投入的资源。作者提出,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格局感是一个重大的能力缺陷,因为我们在区分和甄别形形色色的复杂冗余信息时,往往需要感觉干来协助。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生活中有些人会对说话不太友好的朋友非常不宽容,而对实际上对他构成威胁的敌人报以微笑,这就是因为缺乏格局感而没办法透过重重伪装,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生态,已经深刻地理解到底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诸如此类的案例书中比比皆是,我自己感觉如果以后在面临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能借助一些书里的案例多一些思考在作出选择时会更加从容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