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这是一段细致的场景描绘,通过声音,引发联想,运用比喻描绘,勾起印象中母亲在夜色下忙碌赚钱养家的场景,母亲的整个形态描绘得很生动,画面感很强。
“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用了3个连续的不同比喻,表达了我对这段记忆的深刻,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
【刻意练习】
此刻,我一闻见这股夕阳烘烤大地的焦熟味道,脑子里便显出一条拉长的纤瘦人影子来,倒在层层叠叠的田埂上,扭曲成一瘫黄土人,像一条游动的黑蛇,又像一棵飘忽的巨树;
残阳挂在西山,天空像火烧一样,一片融化的黄金色,余温倾泻在光秃秃的麦田上,洒在扎好的麦捆上,落在一簇簇麦茬上,看着格外扎眼,又格外养眼。
一个精瘦的老头正挑着麦捆走在田埂上,头上戴着麦色草帽,身穿白色薄背心,脖子挂着一条发黄毛巾,嘴中叼着卷烟,没吸。他右手扶着麦捆,左手压在尖担上,黝黑的手臂上血管凸起。两只脚一前一后,一脚深一脚浅,整个人有规律地颠动着。那颠动的身影像一阵风,又像一棵树,分明又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了,养育着躁动的、嗷嗷待哺的生灵。
这老头,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沉默寡言、普普通通的黝黑精瘦男人。
【对比思考】
结构基本和原文一样,增加了更多的细节描写,凸显出农村收麦的画面,和老父亲的精瘦、干练的农民形象。
【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