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虚岁13岁,刚刚上初中一年级,初中和小学完全不同,早上特别早,7点需要到学校,晚上晚自习得晚上8点放学。放学回家只要不下雨我们总有一起走路的习惯,也是我们一起聊聊学校的趣闻,聊聊她的小烦恼的时间。这成了我们母女俩之间的默契,对我来说,这是我了解她内心的最佳时刻,对她来说,这个走路和聊天的时间成了化解她内心疑惑和烦恼的时间。
昨天晚上和她一起走路,聊起了她的同桌和她的父母特别震惊,聊天的过程如下。女儿:“妈妈,我最近换了个新同桌,我觉得她特别可怜?”妈妈:“此话怎么讲?”女儿:“我刚开始和她同桌的时候就发现她手上有很多伤疤,就觉得很好奇,问她这些伤疤怎么来的?”妈妈:“嗯,怎么来的呀?”(当时听到这里我内心升起一个念头,以为女儿同桌是自己伤害自己。)女儿非常气愤的说:“她的爸爸对她很严格,对她的学习要求可高了!有一次她考试没考好,她爸就拿了一个会发烫的东西吓她说下次再考不好就拿这个烫她。”“啊?不会吧!”做母亲的我表示很惊讶。女儿:“真的真的,她爸爸后来真的拿这个烫她了,最开始她爸爸估计都没意识到那个东西会那么烫,结果就把她得手给烫伤了。”女儿说话的时候露出了非常同情的表情和语气,她停了下又说,“我那个同桌说,她有一次成绩没考好,她爸爸一回来就把她从床上拽起来,连着拍她巴掌,一直拍到她吐为止。真的是太变态了!”听到这,我内心突然也开始无比同情那个女孩,天下咋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我都能想象这个女孩在遭受到她父亲严厉挨打和虐待时候脸上无辜的表情。“妈妈真的也是太无语了,作为她的同桌,你一定要多给你同桌帮助和鼓励。妈妈真的非常非常同情你的同学,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把她父母电话问来,我和他们沟通一下,也许对她有帮助。”我义愤填膺得说。“算了吧,她父母知道她对同学说这个,可能还会害了她。”女儿迟疑了一下。是哈,我们真的无法改变别的家庭和家长,听完我女儿的描述昨天晚上我内心是非常沉重的,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也许这个父亲真的是望女成凤,把所有人生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所以采取了这么极端的方式。
这个谈话内容给了我极大的触动,让我想到了我的小时候,我是81年出生的,我出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还非常落后,听我的父母说我是非常有福气的,我们村里是81年开始分田到户的,咱们国家也是从那年开始慢慢解决了温饱问题。记得开始读书的时候,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假期,还特别长,大概有7到10天,叫“农忙假”。田里稻田可以收割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半个劳力,必须要去田里帮忙收稻谷,收好了还要去晒,我们所有80和70后的童年应该都经历过这个。我们小时候读书,很多家庭对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不是特别重视,很多家庭都苦于生计,那时候的父母觉得孩子早一点进入社会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也挺好的。记得很清楚,我上小学的班级,到了小学毕业,班上有百分之20左右的同学就辍学了,开始帮父母承担家里生活负担,早早进入了社会。初中毕业,又有百分之50左右的同学选择进入了社会,这50中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的观念中,如果成绩好,可以继续读,如果不理想,就别读了,就是一个可读可不读的概念。到了高中毕业,能够上大学的就寥寥无几了,最多就百分之5左右的同学上了大学。小时候对我件事情对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有个从小玩的特别好的玩伴,因为是邻居加上又是同班同学,她初中毕业后特别渴望读书,虽然成绩一般但她想选择幼师,她的父亲死活不让她读,无论怎么哭闹都不行。就这样她结束了自己的学业生涯早早进入了社会,早早的结婚又早早的生了孩子。
30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为2个孩子的母亲,纵观周围所有父母的教育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在浙江,现在很多家庭就1个最多就2个孩子,现在20多岁和30左右浙江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大学生,甚至很多都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在现在的家庭中,孩子不需要参与家庭得农活中,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的劳动,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好好读书然后考好的分数,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必须好好努力读书必须考出好的分数未来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没有未来。看看身边的孩子,上了小学后,父母就给报各种补习班,刚刚放学,就是充斥而来的补习班,一直忙到晚上,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想想我们小时候,傍晚放学回家可以和同学一起结伴回家,一路的欢声笑语,晚上吃完饭,还可以各家串门,和小伙伴们各种玩。到了周末,还可以相约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漫山遍野的撒腿去奔跑,到小溪边变着各种花样去抓鱼。记得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经常跑到树上去掏鸟蛋,我小时候还经常跟着几个堂哥去采松果。虽然小时候我们的物质没那么丰富,吃的零食水果都比较单一,记得第一次吃到香蕉的味道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觉得真的是人间美味。第一次吃包装精美的糖还是父亲去上海出差带来的,还舍不得一下吃一颗,用力在地上摔把这颗糖摔成了很多块,才舍得一小块一小块的吃,这样可以把那颗糖吃得更久一点。还记得第一次吃到巧克力的时候,真的觉得世界上没有比巧克力更好吃的美味了。小时候总有很多很多能够记忆一辈子的美味,物质的匮乏让每一种吃到的食物都显得尤为珍贵。现在的孩子真的什么都不缺,物质非常的丰富,但我相信他们的童年再也没有能够记忆一辈子的味道,他们的童年也缺乏在山上在小溪边自由奔跑的快乐,他们的童年更没有上下学一起结伴而行、放学后可以一起结伴而行一起做游戏的快乐。比比谁的童年谁更幸福,成年后更有回味无穷的力量,真的很难去衡量。
联想到童年,更让我想到的是现代孩子们教育的现状,今天的父母普遍都很焦虑。不像我们70和80后的父母,可以多维度的接受孩子各种状态,更坦然的去接受孩子的不优秀或者说是学习成绩一般,可今天的孩子,万人走独木桥,必须成绩优秀。想想自己真的是很幸运,得益于父母对我成绩的重视,在那个读书没有特别重视的时代,我算是认真读书的,所以在那么多同学中成绩脱颖而出,现在想来真的不是自己成绩好擅长于考高分,而是那时候的家长都没那么重视成绩。可现在的家长呢,一个个自打孩子上学开始后,各种补习班,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必须让孩子都考班上前几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班45个孩子,每个孩子都非常努力,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学习是不是45个孩子都得分个名次好差。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尽了自己全力还是考了倒数第一或者第二,难道这个孩子就没有未来了吗?如果一个孩子尽全力还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期待他考班上全十)难道就说明他不努力吗?每个孩子天赋都不同,这个孩子的天赋是学习特别优秀,所学的知识特别能吸收,那个孩子特别擅长体育,而且特别有毅力,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艺术,在画画和音乐上有天赋,还有个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特别喜欢研究物体的组装,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地方。可看看身边的父母,大家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考试分数上了,有些要求高的家长,孩子分数稍微考差一点,就各种责骂“怎么这么笨!”“再不努力以后要饭去!”“我们这么努力为了谁,考这么点真没出息!”给孩子贴各种标签,孩子在一旁特别的无辜,内心也特别受伤。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请问亲爱的父母们,你们在公司里做业绩一定能保证到整个公司前几名吗?虽然你很努力了,如果业绩平平,每天有个声音在旁边责骂你,请问你做何感想。
有个朋友特别智慧,先生之前对儿子的成绩非常在意,只要一次没考好,就各种训斥。孩子的内心非常受伤,他已经非常努力了,但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考到老爸心目中理想的成绩。爸爸的每句话都在他内心留下了烙印,“以后再考不好讨饭去!”“你这个东西,再不好好努力,以后长大看你干什么去!”种种类似的话语,都说语言锋利起来是一把把刀,这个父亲的语言就犹如一把把刀一样。我的朋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还好她非常有智慧,她知道再这样下去,父子两个关系会非常非常的僵,儿子的内心对父亲会非常排斥,甚至慢慢对学习也会产生排斥感。一次,儿子月考完,成绩非常不理想,她先生看到火冒三丈,刚想发作。对着他太太质问道,“儿子这次月考成绩你看了吗?”她太太轻描淡写的说“没有!”“没有,你竟然没看,考的特别差。”她先生特别激动地说。”“差又咋么样?只要儿子努力就好了,分数又不代表他的未来。”她太太继续淡定得说。她先生很想发作,又强忍着内在的情绪。到了晚上,儿子放假回家,父亲刚想把儿子拉过来训斥一番,太太急忙跑过去对儿子说“儿子,你去整理下你房间!”儿子赶忙跑到房间去了。先生一脸懵然的样子,脸上又写满了情绪。她太太非常平和的说,“如果你每天工作回家,旁边都有一个声音不断和你唠叨,你工作还不够努力,为什么别人谁谁谁一天赚多少钱,你才赚了这么点钱。你怎么这么没用哈!你一天到晚用分数衡量儿子数落儿子,那如果我一天到晚用赚钱多少来数落你,即使你很努力很累,我每天就是这么唠叨。你什么感受,这个情况是不是和你唠叨儿子的分数是一样的情况。”她先生听了哑口无言。她又说,“不是说我们不在乎分数,而是要帮儿子去分析原因,不是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当时我听完朋友和我讲他们夫妻间的对话真的觉得这个妈妈太智慧了,为她点赞。
现在都说教育卷卷卷,所有的孩子和父母都在一个教育的怪圈中,你的孩子每天学习10个小时,我就让我的孩子11个,12个,甚至15个小时,各种补习班,回到家还要各种练习卷,孩子早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走的再远,都不要忘了初心,我们国家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什么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大钢就是“以德树人”。智其实就是“智慧”,智慧指的是什么,指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快速学习得能力。体其实是孩子的体质,国家未来在于体格健壮的下一代,承担着发展国家的重任,家庭的未来也在于身体健壮的下一代能够承担起家族发展的未来。美是对生活品质,对真善美的感知力,包括对音乐对美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能力。劳不仅仅是一种勤劳的品质,更是一种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最基本的品质。如果真正从这五方面去入手,我们的孩子完全不用担心他的未来,遇到各种问题他都有智慧去面对。可纵观我们目前内卷的教育,大部分家长都忘记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所有的教育核心都在围绕分数,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在刷题。德育对现在的孩子都是比较匮乏的,家里都是独生子,大部分孩子自私的一面都比较明显,真正以咱们中国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去教育孩子,每个孩子内心都会比较饱满,精神的力量会非常强大。智慧,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在学知识,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真正的智慧是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才能生发出来的,所以古语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阳明先生的心学的核心也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即为不知。”现在孩子的体能也非常让人担忧,中国人刚刚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我们留给现在孩子的运动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想想我们小时候那种漫山遍野奔跑的快乐,空气中都弥漫着满满的幸福,对现代的孩子是不是一种奢侈。美学和美感,都说现代的人普遍焦虑,物质空前的富足而精神的空前匮乏,所有的父母都在努力追足物质美其名曰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却没有停下脚步来感受下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状态我们如何传递给孩子或者培养孩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知力。劳动是70和80后的必修课,而现在的孩子父母和长辈传递的是“你好好读书,只要把学习学好,别的啥都不用干!”我们的孩子,到了初中,有多少孩子是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没有在父母长辈的安排下可以安排的井井有条明明白白的。他们长大了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我们老了的依靠,如果连照顾好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让我们内心更加充满了焦虑感。有些父母很自豪,自己的孩子成绩很优秀,考上了985大学,灵魂拷问一下,有多少孩子内心是有真正梦想的,有理想的,有周恩来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有鲁迅先生一路为了救国救民思想不断更换自己学习方向,有钱学森为了中国导弹事业而毅然决然为国家贡献自己一生的伟愿。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被教育好好读书,未来有份好工作,学历本科不够读硕士,硕士读完读博士,真正有多少人是为了理想而读书。
听完女儿讲述的故事再结合目前的教育现状,内心真的特别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回归教育的初心,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从痛苦的内卷中走出来。真正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从小培养孩子的志向,让孩子有内驱力,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些孩子课本知识学习的能力特别强,分数考的特别好,我们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鼓掌,不断的引导孩子从小寻找人生的理想。有些孩子虽然分数考的不高,但他真的很努力,在音乐绘画或者美的感知力上特别强,我们不断的支持孩子往自己的天赋去发展,这样一定会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有些孩子不善言谈,但动手能力很强,特别喜欢钻研,对科学数学化学有浓厚的兴趣,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数学类的专家都在这里诞生呢!有些孩子天性好动,虽然成绩平平,但特别擅长人际关系,情商特别高,能言善辩,未来我们商学,管理学,演说家是不是可以在这里诞生。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思考,喜欢看书,这样的孩子未来说不定可以成为哲学家。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能用这样欣赏的眼光对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闪光点,不一味的用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孩子,我们接受孩子的不一样。用心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这样的教育,该有多美好!读书优秀的孩子我们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国家需要各个学科型人才,思维活跃的我们培养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商业和社会组织性人才,让每个孩子发挥他各自的特长,从小找到他人生的志向。
如果父母真能看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人格,未来具有幸福能力的人,相信父母对孩子恶语相向,过激到身体上的打和虐待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会发生改变,父母包容孩子的不一样,无条件的给予和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特长去发展。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抑郁,他们从小会在真爱和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心性都会特别好。这只是我,作为2个孩子的母亲对教育的所感所想,但我相信未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所有父母对教育的理解一定会有深刻的理解,一定会朝着让每个孩子百花齐放的方向去发展。所有的孩子都会更加的绽放,更加的美好,我们国家会真正拥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祝福孩子们,祝福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