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吃饭,有未吃完的菜,你会打包回家吗?
我会打包,我认为打包是一种美德。
有一首古诗,小至稚儿、老到耄耋老人,都会背诵,那就是唐代李绅的《悯农》。
悯农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描述: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诗中寓意深刻: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我们吃的米从播种到收获,最快三到四个月,最长则需要一年。
农民种稻谷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劳动。
选稻种:
农民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後,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
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後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後,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删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删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此段摘自百度百科
小时候曾看过牛耕田,要掌握好犁头,那可是力气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也学着插过秧,插秧时有人会将秧面分成一把把的,甩在田的各个区域,插秧人拿一把秧苗在手上,边将秧苗插入田中边向后退,秧苗要插得均匀,行对行、列对列,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农田时,甚是好看。但农人需要手、腰、脚、眼的协调配合,甚是辛苦。
曾经的人工打谷不是件轻松的事,通常两个人一组,将捆成束的稻谷奋力举起,击打半筒(方形的),你上我下,两人有节奏地击打将谷穗抖落到半筒中。
当农民辛苦种稙稻谷、蔬菜收获后,再由厨师辛苦烹调才会形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这其中有许多人的辛苦付出。
打包,是拒绝一种“舌尖上的浪费”的有效办法,是对食物的珍惜,是对食材的节省,是对辛勤劳动者的尊敬!
国家提倡的“光盘行动”,正是试图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即便时至今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节约是一种美德!
坚持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