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医生家庭
乔玉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温和、文质彬彬的人,母亲是一位典型的旧式妇人——贤淑、通情达理。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带着她的母亲、姐姐和她一家人从汉中迁居到西北陇东南的一个小县城里。父亲在此购置了一所别致的小院子。重新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
每年春季,满院娇艳的芍药、月季都竞相开放,葡萄藤架上攀附着郁郁葱葱的枝叶。母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父亲每日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小乔玉恬静、温婉,很爱读书,她最爱看冰心的书籍。姐姐乔月比她年长3岁。姐妹俩相处得很是融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转眼间,到了乔玉上学的年纪,母亲为她缝制好了一个漂亮的书包,带着她到学校报了名。小乔玉天资聪慧,学哪门功课,她都能最先领悟。很快她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姐姐乔月和她在同一所中学,俩人一同出入上学,并且姐妹俩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乔玉的父亲医术精湛,时常能及时解除病人的病痛,在医院里的口碑甚好。乔玉也由小学升入了中学,她时常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一家人的生活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过着。
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这场运动很快袭卷到了这座小县城。平日里作风正派、为人耿直的乔玉父亲也被这场运动裹挟进去,被打成了右派。她的父亲无数次地写检讨,遭批斗。有一日,她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关起门来,一言不发,谁也不让进去。待到第二日,乔玉的母亲才发现丈夫已经上吊自尽了。母女三人抱头痛哭。无奈之下,父亲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下葬掩埋了。
从那以后,乔玉总是一个人坐着发呆,也不愿意跟人说话。母亲怕女儿伤心过度,出什么事情,总是尽力地劝慰。三年之后,姐姐乔月考上了外省医学院。不久,姐姐辞别了母亲和妹妹。这下,家里越发显得冷清。渐渐地,乔玉饭也不想吃,书也不想念,总把自己一人关在屋里。为此,母亲为她不知默默流了多少泪。时间久了,乔玉不愿见任何人,她彻底疯了。
母亲给远在外地的大女儿写信告知乔玉的境况,姐姐强忍泪水,心中的悲恸向谁诉说,她只好中断了学业,回到故里县城医院工作。
从此,乔玉的姐姐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在此期间,她也结婚成了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写状子向上级状告父亲的冤情,几经周折,终于父亲得到了平反。
姐姐乔月为了替父亲申冤,丈夫同她离了婚,在此情形下,一对儿女不得不同父母分离,儿子由其丈夫照看,女儿跟她一块生活。就这样,乔月一边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一边还要侍奉年老的母亲和疯病的妹妹。乔月为了撑起一个家,不管承受多大的压力,她都咬牙坚持下去。
苦尽甘来,乔月终于熬到了女儿长大成人。她满心欢喜地希望女儿通过高考能考上她心仪的大学,也圆了她多年未能上完的大学梦。可是女儿落榜了,一时间想不开,竟然也疯了。看到此状况,乔月那颗磨难的心再也经不起打击,精神也彻底地崩溃了,神情总是处于恍惚中。
后来,有人看到乔月的儿子每日来给她们送饭,维持着一家人苍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