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早就看完了,一直想写点读后感,可是通篇读完我把握不了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对作者写作时候的年代、背景也不甚了解,我甚至都没有想去了解的冲动。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来我不用答题应付考试,非要总结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二来不靠读书写字挣钱养活自己呀!读就好了,哪怕是其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对我有启发,也是极好的!这不正是我我开启阅读之路的初心么!
虽然我不能整体把握,在读的过程中,感触也是颇多的。比如青春、比如爱情、比如空虚、比如寂寞、比如欲望、比如精神病患、比如死亡……思绪越是多,脑子越是乱,很多思绪就是那样飘忽不定,我无法用笔触捕捉他们。但是我知道,我开始思考了,这感觉简直比我意外收获一千块不知道还要好上多少倍!
文中写道:“一九六九年这一年,总是让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陷掉那般滞重儿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见,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他们所处年代、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是此刻,那种孤独的无力感是相通的。曾几何时,我也曾在我先生身上嗅到过这种气息!那个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只是嗅到了,却无法深刻感知这种孤独,无力。几年以后的此时此刻,当我读到这段文字,冥冥之中的那种感觉好像被再次唤醒,我似乎感知到了那种孤独、无力!
很多人说这世上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那事儿。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拿生孩子来说吧,每一个女人的感受度大不相同,有人觉得不痛不痒,有人则感觉痛不欲生。
人啊,原本就是生而有别,原本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因此我想有没有感同深受又有什么关系呢,管它是五级疼痛还是十二级疼痛!只要我们能达成共识,生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女人处在这个特殊时期,丈夫、家人甚至是公司、社会能够接纳、理解、包容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呵护就足够了呀。所以在我看来,要求别人“感同身受”可以称得上是“非分之想”了!
接着读下去“甚至时光都随着我的步调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边的人早已经遥遥领先,唯独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沼中艰难的往来爬行。我周围的世界则面临一切沧桑巨变。”我想我先生内心深处也时常受着这种煎熬之苦吧,我能感觉到他和他的时间在泥沼中艰难的往来爬行。
他看过很多我不曾看过的书、他能说出很多我听不懂的话、看到我所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东西。他的见识和思想远远在我之上,在我看来,他是有才情的。可是他现在,依旧处在自己不喜欢的圈子,做着自己不心甜的工作。他时而也会抬头看看圈子外面的世界,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很快又回到了那个圈子里。
他鼓励引导我去追寻梦想,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却是那样胆怯、谨慎!或许真的是当局者迷吧,能看清别人前面的路,却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或者是已经看清了,还缺少一个导火索引爆他走上这条路!
“你在怕什么,你为什么不愿意走出来,前面有深渊吗?”
“我怕跌倒,曾经我跌倒过很多次!”
“没有关系的,你跌倒了我也不会嘲笑你,我会把你扶起来,一如你扶起跌倒的我一样。”
这是今天早上我们的对话,说完我就匆匆出门,到单位值班来了!
亲爱的,如果你感觉还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也不会强行把你推出去,慢慢来,毕竟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愿意做那个引领者,而不是背后那个推手。我希望有朝一日,你可以自信地、舒展地把自己推自己一把!我不急不躁,静待那一刻到来。
其实不走出去也没有关系,但前提是你自己喜欢并享受当下的这种状态。我们常常喜欢用“恨铁不成钢”来表达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可是如果他就是一块铁,即使再怎么努力,也练不成钢,那么索性就让他做一块铁吧,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我如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初心”是什么,你做得已经很好、很多了,我得到的也远远超越了那个“初心”。我不能一面消耗你的温暖柔情,一面还要求你叱咤商海,赚的盆满钵满,那样不厚道!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才情可以转化成财富,那对我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已!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过,有的人相爱,因为互相不了解,了解了就不爱了。有的人相爱,则是因为互相了解,了解的越深,爱得也越深。
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是不是会成为第二种,但是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无论你作何选择,我都愿意你是自信地、自由地、自在地、舒展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