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传播的书。
书中包含:
1、大量案例;
2、结合案例的理论知识。
前言 何为创意黏性
案例开篇:
前不久,David去大西洋城出差,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会后,去附近酒吧喝上几杯。
一杯酒下肚,一位美女贴身而来,说请他再喝一杯,David受宠若惊。美女转身端过来两杯酒,David小抿一口,便失去知觉。
当David恢复意识,他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发现自己躺在一间旅馆的浴缸里,全身盖满冰块。他心慌意乱,四处张望,想弄清身处何地。接着看见一张字条:
“别乱动,拨911。”
David拿起了浴缸旁的手机,拨通911。诡异的是,接线员似乎对他的处境了若指掌。她说:“先生,麻烦您把手伸到背后,请慢一点,小心一点。有一根管子从您的背部下方出来?”
David惴惴不安,果不其然,摸到一根管子。
接线员继续说到:“先生,请不要慌,您有一个肾被偷走了。城里有个偷割人体器官的犯罪团伙,您被他们盯上了。议会人员马上赶到,他们来之前,请您先别动”
这是过去15年,传播最广且最成功的一个都市传说。
可能之前,你也听过偷肾的故事,也许不是在大西洋城,但都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一)下了药的酒;
(二)盛满冰块的浴缸;
(三)肾被偷走的压轴台词。
偷肾就是一个有“黏性”的故事。
我们听得懂、记得住,之后能复述,同时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行为。
下面我们逐一了解,如何给你的信息增加“黏性”
案例二:
爆米花极不健康,如何把这则消息传递给美国影院的观众。
美国公立利益科学组织发现,饱和脂肪,每日正常饮食所摄入不超过20克。但实验室分析显示,每包爆米花含饱和脂肪酸37克之多。
罪魁祸首是用来爆米的椰子油,能让爆米花质感更漂亮、更光滑,同时散发香味。
宣传人员发现,这项工作的挑战在于,没有人知道“37克饱和脂肪”意味着什么,也不会把每日营养建议牢记于心。37克饱和脂肪,是好还是不好?不好究竟是“很坏的不好”(如抽烟),还是“普通的不好”(喝奶昔)?
老实说,“37克饱和脂肪”表述让人乏味。饱和脂肪四个字吸引力为零。如此枯燥、学究,哪有人关注?
借助视觉对照,将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量与推荐的每日摄入量做成对比宣传广告。是想衣服柱状图,其中一根是另一根的两倍那么高。但这么做太过深奥,也太过理性。
最终,宣传人员别出心裁,巧施妙计:
召开记者发布会:“城市普通影院出售的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可能导致动脉血管阻塞,一份中号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鸡蛋的早餐+一份巨无霸家薯条的午餐+一份塞满填料的牛排晚餐加起来还要高!”
同时,他们没有忽视视觉效应,在电视摄像机前,展示一整天摄入的不健康食物系数摆在桌上,而其中的饱和脂肪,尽收一小包爆米花中。
此新闻大获成功,跻身各大媒体头条。这个创意产生的“黏性”是电影观众惶惶不安,成批霸吃爆米花,质询影院是否用“劣质”黄油爆出来的。不久后,多数影院,宣布停用椰子油。
有关爆米花的观念,像诸多想法一样——有趣但不耸动,真实但不震撼,重要但不关乎生死。
所以创意的成功,还是要靠自身本事。
与《引爆点》这本书的关系
《引爆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找对人,第三部分强调找对环境,中间部分介绍了“黏性”。
作者认为,本书是对《引爆点》侧重研究社会流行现象的根源,而本书侧重研究有效的创意如何构成,为何有些创意产生黏性而有些容易消失。
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
原则一:简单(Simplicity)
原则二:意外(Unexpectedness)
原则三:具体(Concreteness)
原则四:可信(Credibility)
原则五:情感(Emotions)
原则六:故事(Stories)
六原则听起来是常识,但为什么没有铺天盖地的黏性创意?
因为有一个大反派,罪魁祸首是种自然的心理倾向,破坏六原则创造观念的能力——叫做“知识的诅咒”。
如何理解“知识的诅咒”
案例三:
两人参与的游戏:一人拿到25首著名曲目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
这个人敲击出旋律,另一个人来猜歌名。
我们称二位为“敲击者”和“听猜者”。
游戏前,我们让“敲击者”预测成功率是50%。
但120首歌的结果,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为2.5%。
“敲击者”一边在敲打节拍,脑中难免随之响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把生日歌节奏敲出来耳边应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敲击者”一旦实现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极富创意的广告要比没有创意的广告更循常理
1999年,以色列一直研究小组,搜集200例广受好评广告。89%可以归入6种基本模板。
这些模板大部分与“意外”这项原则有关。其中“极端结果”模板就是突出产品某项特性带来的意外结果。
案例:一则汽车广告强调音响的威力,采用这样的创意:当车载音响播放歌曲,桥梁会随音乐节奏摇晃起来,当音量调大后,桥梁晃动幅度也跟着加大。
研究人员又挑出落选的200例广告,尝试用6种模板来进行分析,奇怪的发现只有2%的广告能套入模板。
黏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01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找到核心
案例:美国陆军每一项行动,都需经历繁杂的计划过程,上溯美国总统的最初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再逐级向下传达,从上将到上尉,层层下达。
这些计划相当周详,“行动策略”和“火力规划”都必须详细规定。美国陆军在规划阶段投入大量精力,多年来计划流程也不断精益求精。这套精妙体系设计的海量沟通问题令人乍舌,但还是有一个缺点:计划到头来往往以失败告终。
西点军校行为科学与领导学负责人分析到:“刚开始你还会坚持战斗,但敌军也可能会获得掌控战局的机会。常常会碰不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战争败北原因就是先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创建计划上,,但开战十分钟计划往往变得毫无用处。”
因此,美军在20世纪80年代修改了一贯的规划流程,提出“指挥官意图”的概念。
“指挥官意图”是指位于每道命令最前面的一种直白陈述,它能清洗说明计划目标,明确指出该项任务所期望达成的最终结果。
对于高层,“指挥官意图”可能比较抽象:“瓦解东南地区敌军的士气。”对于上尉所处的战术层面,“指挥官意图”就显得非常具体:“我的目标是率领第三营攻占4035号山头,清除全部敌军,只留无战斗力的残兵,进而掩护第3旅侧翼安全穿越防线。”
“指挥官意图”绝不会细数阐明诸多琐碎细节,否则在突发状况下将失去用武之地。可以在多个层面指导士兵行为,无需由上级下达各项行动的详细命令。只要知道预期目标,大家可伺机形式。
“找到核心”是剥去外壳,直击本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美国陆军的“指挥官意图”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是五个。丢弃许多精彩见解而让最为重要的观点脱颖而出。
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小王子》作者曾为“优雅设计”下了这样定义:“工业设计师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臻于完美时,并不在无以复加,而在于无从删减。”
要让创意产生黏性有两步:第一,找到核心;第二,借助六原则检查表转换核心。
案例:西南航空找到核心
众所周知,西南航空是一家成功的公司,该公司业绩预落在其后的竞争对手差距惊人。虽然美国航空业整体获利空间不大,但西南航空30多年来保持长期盈利。
西南航空的成功原因数不胜数,但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始终如一的降低成本。每家航空公司都想降低成本,但西南航空已奉行数十年之久。要让这项策略生效,公司必须协调数千名员工,从市场营销人员到行李搬运工,无所不包。
西南航空有这样一个“指挥官意图”,用来担纲执导员工协调工作的至高准则。
西南航空任职最久的首席执行官曾告诉别人:“我可以30秒内告诉你运营这家公司的秘诀。那就是:我们是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一旦认清这一点,你就可以给公司的未来做任何决策,绝不会输给我。”
“指挥官意图”就是“我们是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这个观点简单,但够用,因为它已经指导西南航空全体员工长达30余年。
当然“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这核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我们不妨把指导原则看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最中心的那个小圆,是核心,正是“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不过,完全紧邻一个圆可能是“上班快乐”。西南航空的员工都知道,上班享乐完全没问题,只要不影响“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即可。新员工也容易利用原则,以应对偶发情况。例如,能不能借用飞机扩音器跟某位空乘人员开开生日玩笑呢?当然可以。那么庆生可以在飞机上抛洒彩色纸屑么?这个,可能不行——纸屑会给清洁人员增加额外的工作,额外的时间等于抬高物价。
考虑周详的简单原则可以成为力拔千斤的行为指导准则。
总结:
01 简单:是传播的核心,本次先讲到寻找核心,未来还有决策瘫痪、《邓恩日报》为何在本地后来居上、“基模”等有趣的案例和概念,下周再做梳理。
另附华为圣诞节广告《放下手机看看我》,很好的利用意外、情感、故事三要点,以此作为结束。
阅读时间:7小时39分
笔记输出:2小时55分
原书信息:
作者:[美]奇普·希思(Chip Heath),[美]丹·希思(Dan Heath) 著;姜奕晖译
目录:
前言 黏性如何产生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在太空能看到万里长城的传言?为什么我们会相信可乐会腐蚀我们的骨头的无稽之谈?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虚无荒诞的偷肾传说?那是因为这些观点都富有黏性,它们能被人理解和记忆,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毫无疑问,它能改变的是受众的观点或行为。
01 简单:核心精练信息
黏性的创意的第一步就是要简约,我们应该“找到创意的核心”,剔除那些多余的干扰因素,因为我们在不可预测和混乱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的。无论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取得的骄人成绩,还是克林顿成功竞选美国总统,都因为观念具有简约这一共同点。
02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传递信息时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这时我们就需要找到人们知识上的缺口:当人们想知道一些事却无法实现时,他们会执拗的想消除这种痛苦,把我们的知识缺口填满。因此,我们的观点需要出人意料,就好像寂静时发出的清脆响声。
03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让人理解并记忆,同时也让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如果,想要让自己传达的信息能被人牢牢记住,那么就要将一切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这可能就是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04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为了让同行相信自己找到了治愈胃溃疡的方法,一位医学天才竟然喝下一瓶引致胃溃疡的细菌加以证明——这位医生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把握了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可信度的最佳机会。我们常用一些外部的权威和统计的数据来增强说服力,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在黏性观点的世界里,生动的细节更具权威。
05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1925年,约翰 卡尔普斯(John Caples)为美国音乐学院撰写音乐函授课程的推销广告,在这之前他从没有做广告的经验。他坐在打字机前,在键盘上上敲下了广告史上最著名的一条标题:“我坐在钢琴前时他们都嘲笑我,但当我开始弹奏时……”他的广告创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成功俘获了人们的情感,抓住了人们的兴趣,也尊重了人们的个性。
06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心灵鸡汤》的巨大成功打破了“知识的诅咒”,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故事具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想要让自己的创意与观念更为人牢记,那么,从讲一个好故事开始。
结语 黏性如此产生
附录1 黏性建议
附录2 便捷指南
附录3 章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