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何为黏性?
我们听得懂、记得住,之后能复述,同时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行为。
广告的衡量数据标准:记住的用户百分比、行为改变百分比。
有一个大反派,罪魁祸首是种自然的心理倾向,破坏六原则创造观念的能力——叫做“知识的诅咒”。
产生黏性的六要素,下文阐述。
黏性创意的六原则
原则一:简单(Simplicity)-精炼核心信息
先“找到核心”,再”精炼观点“的形式表达出来。
1、找到核心:
“指挥官意图”/找出最重要的单一事物:“全球最低票价的航空公司”/倒金字塔结构:突出导语,将最重要的信息位于顶端/决策瘫痪之苦:选择多,适得其反
2、表达核心:
简单=核心+精炼/谚语:深刻的只言片语。
基模:用来理解或建立大脑中新认知的已有事物。
如,“西柚”是什么东西?西柚大致上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薄且软。
柚子,就是了解西柚的基模。
原则二:意外(Unexpectedness)-吸引维持注意力
1、吸引他人的注意:惊奇
(1)确定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找到核心);
(2)找出违反直觉的部分;
(3)在重要而有违反直觉的层面上破坏听众的预测基模,从而传递信息。
案例:通用汽车公益广告——突遇交通事故,提醒系好安全带。
2、维持他人的注意:兴趣
制造谜题,指明知识缺口
原则三:具体(Concreteness)-帮人理解记忆
化抽象为具体:大自然保护协会化地貌景观为名人命名/提供具体环境:亚洲数学老师教学,提供视觉化的物品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加减法/记忆的魔术贴理论:给观念装上尽可能多的小勾子/案例:老师制定规则,让学生理解种族歧视,褐眼睛、蓝眼睛区别对待。
与之前两原则相比:
“简单”——找到核心信息,不容易;“意外”——颇费心力和创意;
但“具体”并不算难,唯一的障碍只是健忘:我们总会陷入抽象的夸夸其谈,忘掉别人不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
原则四:可信(Credibility)-让人愿意相信
如何让别人相信?必须找到可信源。
几条生动的细节可能比一串数据更有说服力,反权威比权威更有效,通过了“西纳特拉测试”(成功案例)的故事也能打击堆积成山的怀疑。
反常识:数据无法产生黏性,真正的黏性来自于巨大危险所引发的突发而本能的醒悟。
案例:塑料子弹模拟原子弹,理解5000枚原子弹对地球的危害。
一枚bb枪塑料子弹扔到金属桶里,很响的弹跳了好一阵子,理解为广岛的原子弹,十枚bb枪子弹,单单是一艘美国或俄罗斯核潜艇上的导弹火力强度,撞击声更响、更混乱,5000颗子弹一起倒入桶中,响声惊人,甚至是吓人。5000这个数字,对人们没有意义,窍门在于把大数字变得有意义。
原则五:情感(Emotions)-使人关心在乎
同理心产生于个体,而非模式——特蕾莎修女:“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
如何让他人关心我们的观点?我们应该让对方跳出分析性的角色;我们应该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我们应该证明自己的观念是跟对方原来关心的事情有所关联;我们应该诉诸自身利益,也应该诉诸身份认同——不仅包括现有身份,还有梦们梦想获得的身份。
反常识:选民一定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完美典范。错!
人们面对选择时,依赖两种基本的决策模式:第一种模式衡量利弊;第二种模式基于身份认同来做决策。
原则六:故事(Stories)-促人起而行动
故事的力量:故事提供了模拟(有关如何行动的知识),还提供了启发(行动的动机)。
故事几乎可以击败“知识的诅咒”,天生包含六原则的大部分,尤其是具体、情感和意外的因素,最困难的部分是保证“简单”。
总结:
正如作者所说,经典之作,皆有套路。
观察什么每个优秀的观念表达。
要点,要融合,不要割裂。
阅读时间:3小时00分
笔记输出:3小时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