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温暖和熙。它把明媚的光投射到树林里,斑驳的树影,犹如一幅幅黑白的影像被印在了地上。道路边的树影,简直就是一棵棵树的剪影,它们或单独或相互重叠,看似有些斑驳杂乱,若把它们拍下来,调整好角度,或者给它们加上画框,也是一幅幅淡雅的装饰画。
地上的影像,即使你用脚踏上去,也不用担心被踏碎或抺去。无风时节,地上横、斜的影子纹丝不动。微风拂过,即便你不仰头,看到地上的影子稍稍晃动,就能感知风的抚慰。
鸟儿飞过梢头,地上也会划过一瞬的影子。若它落在上面,它娇小的身形与摇动的枝叶影子一并又被投射到了地上。
树的影子乍看上去不动。仔细留意,光影也会移动、变化。只是很慢很慢,须耐心观察。
太阳的影子,古人称日晷。他们长期观察日影的长短,移动的时间,不断总结积累研究,来确定时间、农时节气。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一种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计时仪器,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影子会动,其实是光在动,在走。望地上的光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兴。这乃表象。时光无脚,却行走如飞。
小时候,并未对时光有啥概念。总觉得日子很慢,老盼着过节、过年。因为,逢年过节可以有新衣穿有肉吃。每年春节至正月十六以后,就有些失望。母亲逗我:“过了十六木啥扒,忽然想起四月八,一下笑个仰白叉。”
“啥?还有个四月八?”见我问,母亲笑了,我也笑。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大家要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古人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怕学生听不懂,就讲了古代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他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这个故事,我对时光有了一种更深的认知。
走上社会以后,我勤奋工作与时光赛跑。虽追不上时光,但总有一种亲切自豪且虽追不上时光,但总有一种亲切自豪且神圣的感觉。累并快乐着。
如今,一晃,时光却划过了数十春秋。不禁令人叹喟。
昨天,朋友发一首小诗,嘱我改改。小诗名《坐我后排的男孩》,回忆她十六岁的同班男同学。十六岁,正值芳华。她写道:“坐我后排的男孩,留在我十六岁的记忆。......你沉默少语的样子......总也挥之不去。如今,再也回不到往昔。”诗很美,但有一丝淡淡的感伤在里面。
感伤时光飞驰,芳华不再。人人都有往昔的故事,或欢乐或苦涩。它像散落的珠子,遍布记忆深处。只是无法再把它们一个个都串起来,只有碎片化的往事,还时时浮上心头。
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爱也好,恨也罢,它总在。它在陪伴你,也在陪伴他。它在超越你,超越他,超越每个人。
抱怨时光于事无补,况我们都是平凡人。昔日,孔圣人曾站在大河岸上,对飞驰的时光发出过无奈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啊!惟愿岁月无恙,时光安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