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此前的阅读记录都为摘抄剪贴,或批注小思成文,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今天开始,在简书上记录以备随时复阅。
专注,韧劲!
每一个有效的经验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
探索微电影创意写作课中蕴含的教学原理,方法论,或运用原则与路径,才更有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所以,要想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教师必须是一名有能力的写作者,他能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阻碍是,像一位身怀绝技的高手,走到学生身边,拿起笔说:“来,照我做的去做。”
教师作为教练,意味着要具备两项必不可少的功夫:第一,他自己有不凡的身手。将写作,他会写,教阅读,他能读,总之他有技术。第二,他能传授技术,能教别人如何去做,能看得出问题,想得出办法,做得出样子。
老师要围绕教学点做出积极娴熟热情而成功的示范,而不是。而不是学生在“水里”发愁,老师却是岸上指手画脚的“旱鸭子”。
做得出样子,更要看得出问题, 做语言的医生,训练精准的语感。
明确:阅读与写作共生互惠的关系,在写作课上,利用一切时机向学生推荐阅读阅读,想方设法把孩子们引向课外阅读,广阔而神奇的世界,所以课没有结束,所有的结束都是开始;没有围墙,所有的窗户都开向阅读。这就是张祖庆式的结课,“开窗放入大江来”,从写作到阅读,衔接得那么自然。
唯有思想,才能调遣技巧,而不是相反。
决定名师的格局和高度的,除了对写作课程与教学的理解,还有对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学生写作困难的理解。有学生说,教科书上没有一个写作题自己想去完成的!
那么,现有教材作文的任务设计不合理性在哪里?
核心问题在于,没有换新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创意写作课,这是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奥妙之一,是他通过视频情境,创设了拟真的交际语境,赋予写作真实而具体的写作对象与目的。
交际语境,是写作变成了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正是真实,给了学生表达的动机,但我觉得,比语境更重要的,是好奇心的激发,在一切动机中,好奇心是第一动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好奇心。
——思读《序言》叶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