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即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比例,对其进行统计,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可以分为自愿性失业与非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是指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相对货币稍有上升,在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性失业状态。
非自愿性失业又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等特别容易受季节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等现象,由此产生了“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
自然失业率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从整个劳动力市场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比例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或“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在经济学家的眼中,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失业率不可能为零。
《十万个为什么: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