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于录像艺术家的了解,我对张培力有了兴趣,人们谈到张培力的时候,时常提及一个他并不以为然的标签:“中国录像艺术之父”。1988年,在著名的“黄山会议”上,张培力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件录像作品《30x30》。但张培力从未局限于此:从录像、文字、声音装置,到机械装置和摄影,时至今日的他仍然会对新媒介产生兴奋感,热衷于挑战新的技术。
在疫情的那一年中,艺术家张培力的展览《身体数据2020》就趁着这个时候在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了。两个机械装置的作品则在一层院中的两个厅内,似乎彻底将先锋的艺术和城市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张培力的雕塑作品则都在二楼的展厅展出,二楼可以看到屋顶的青瓦片,虽然地处在热闹的市中心,但给人以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此次“身体数据2020”个展,是他为创作历时5年有余的一批作品最新的命名。这批作品包含2019年11月在上海仁庐以“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为题展出的作品,以及张培力专门为此次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新展创作的两件大型机械装置《碰撞模式1》和《碰撞模式2》。
展览现场中的两个新的机械装置《碰撞模式1》和《碰撞模式2》,两个装置都由程序控制,然后进行碰撞。
《碰撞模式1》是两枚以张培力本人的头骨数据,用树脂雕刻的骨骼头颅沿着轨道碰撞,然后缓缓分开再次相撞。在碰撞中头骨会随机的转向不同方向,有时相对,有时相背。
《碰撞模式2》同样是受程序控制,一枚用弹簧悬挂,数据仍然来自张培力本人放大尺寸后的铸铝头骨,经受着两边摆动的空煤气瓶轮番的撞击,周而复始。铝制头骨在不停的撞击下会开裂、残破,碎片将散落在地面。
这次展览作品囊括了利用数字技术和3D雕塑制成的艺术家本人身体的骨骼、器官,以及血液、脂肪容量等可视化的实体。
作品媒介包括影像、雕塑、灯光和电动机械装置,雕塑材料主要采用了大理石、玉石、玛瑙、树脂、金属等。他关心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关心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但不止是关心,还对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停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是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事件下的思考,也思考着人类这个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展览的关键词是人,这个人,是张培力自己,也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经历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生死之间的界限,似乎被压缩成了墙上的一条裂缝,那么微小却又无法视而不见。
在谈到疫情之后在北京的新展,张培力说他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更悲观了,那些在疫情前的作品中的那些冷静或较为平静的心态变少了。而当我们自认为拥有足够的财富和科技和力量之时,在面对生命在无声间消逝之时,人类依然是如此渺小,无法控制一切。
这次的展览所运用的技术亦是如此,他说依然是“不专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吗?
他的这个回应充满艺术家的气息,但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就是观众在观看时,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所以,当从绘画中走出,尝试录像、雕塑、机械程序......每一次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感到十分的兴奋,这些不可知的陌生感,让他在工作中找到了挑战所带来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