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的烦恼
身为现代女性,做了母亲以后,大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我就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特别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表现得尤其明显。那段时间,我尝试各种方法,不断调整状态,为的就是试图追求员工和母亲这两种人生角色的平衡,但是常常顾此失彼,焦虑不堪。
我就如此不断地挣扎,挣扎着寻求某种平衡,但是始终不满意,始终没找到,于是始终挣扎其中。最终,我放弃了挣扎,成为了全职妈妈。
二、你是在追求”平衡“还是“不平衡”?
维基百科对于“平衡”的解释是这样的:平衡指一种稳定的状态,当受到多种对立面的各方面,若每一部分都互相抵消,使整体无变化则称为平衡。
当女性身上一旦多了“母亲”这一人生身份,那么原来已经建立的各种身份之间的稳定状态势必被打破,也就产生了不平衡。而平衡只有在不断克服和消除不平衡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不平衡其实是平衡的前提条件,只要将其消除,就会产生新的稳定状态,进入平衡。
倘若一直无法进入稳定状态,意味着一直没有消除不平衡。是什么原因呢?
一旦女性生了孩子,母亲这一角色往往会抢夺她身上的很多资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一个人她所拥有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恒定的。显然,她肯定无法做到像生孩子之前那样投入工作或着拥有自我的空间。如果再加上她的育儿知识储备不够、育儿经验积累甚少,那么,面临诸多困境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那些一直没有消除不平衡,长期挣扎在工作和家庭平衡论中无果的女性,很可能的原因是投入了80%的精力给事件A,投入了20%的精力给事件B,却期望事件B也能收获80%的成果。无论是育儿还是工作,她们希望在任何角色中都能表现出色。但是,这显然背离了平衡的定义。这种对两种角色都表现优异的追求,将使得一个人一直无法达到稳定的状态。
可见,与其说是在追求“平衡”,不如说是在追求”不平衡“。用追求”不平衡“的方式去追求”平衡“这一目标,显然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努力。
三、其实谈得是取舍
说到底,所谓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其实是一个讨论取舍的问题。
蛋糕就这么大,你是希望巧克力味的多一点,还是奶油味的多一点?
如果你想顾及所有,那你能接受收获的果实可能都比较小吗?
如果没有平衡好,某一个果实或某个分枝可能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你能接受它最后枯萎吗?
你内心最渴望将时间和精力分配在哪个方面?你是想以数量取胜还是质量取胜?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但是你必须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
不然,你会一直苦苦挣扎在这个家庭和工作的平衡论中而不能自拔。
四、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对于女性来说,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难道生了孩子以后,就只能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或者只能放弃教养孩子的机会了吗?
不是的,我认为解决方案是存在的,只是非常的理想化。
我把育儿过程分为两部分来看,分别将其称为”硬精力投入“和”软精力投入”。所谓的”硬精力投入“,是指养育孩子过程中必须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基本的喂养、高质量陪伴等。而”软精力投入“,是指为了用正确的方式把孩子养大而投入到育儿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硬精力投入”,无法提前准备,只能等到孩子出生以后投入。而对于“软精力投入”,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凡事预则立,作为一位女性,其实可以提前接触育儿这一领域,进行自我教育,积累育儿知识,甚至可以考虑寻找一些实践的机会来积累育儿经验。具备了足够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不仅能够减少或着抵消育儿期间“软精力投入”的时间,而且能够大大缩短“硬精力投入“的时间,因为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本身就是最节约时间和精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缩小新增角色对其他人生角色的资源抢占。
五、摘掉显微镜
但是,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如此完美的计划,做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要面对的仍然是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
接受这样的现实很重要,那就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家庭和工作无法同时打满分。蒋佩蓉说,“平衡”其实是个大谎言,很多家长被这个谎言弄得焦头烂额。
同时,我们可以改变看问题的方式,把时间轴拉长,不要仅仅盯住现阶段的情况。比如,一个橘子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变成了延绵不断的群山,其实那是凹凸不平的橘子皮,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有拿掉显微镜我们才能发现真相:那其实是一个橘子。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现阶段的情况比喻成是人生某一片段在显微镜下放大的结果,倘若我们只盯着这一片段,那么我们可能就失去了对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短期看来,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但是随着孩子长大,进入生活的不同阶段,我们又可以在其它很多方面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蒋佩蓉在她事业巅峰之时,选择转型做全职妈妈,全心全意回归家庭,专心陪伴孩子成长,而在孩子们逐个长大之后,她通过文章、书籍作品以及教授商务礼仪与他人分享技能,帮助别人成功,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比如琼瑶第一代玉女掌门人林青霞大红大紫之时结婚生子,婚后息影生了两个女孩,专心相夫教子,17年后复出成为作家。再比如台湾作家汪培珽,在有了两个孩子以后,离开职场,回归家庭,专心育儿,后来因为分享丰富的育儿经验而成为知名作家。
把人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那么整体就是平衡的。所谓的平衡,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人生期间,事业和家庭都需要获得完全的平等。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生命每个季节的重点,以此来作出比较恰当地取舍和选择。
也许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苦苦挣扎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论中而焦虑不安,那么,当你看完我的这些文字,你有没有感觉轻松了一些?是否不再有那么多对工作或对家庭的歉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