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中秋,岁岁中秋,又逢中秋。
千百年来,月给中秋带来了很多美丽的诗篇。月亮,作为一种变幻的意象,同时也是一组多元的象征,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着人类无尽的幻想,也因诗人们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她种种超越时空、历古常新的人格力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悠远的文化韵味。
到了宋代,苏轼的中秋词一出,以前所有的咏月诗词似乎在一夜之间费尽风流。蓦然回首,我们发现浩瀚的咏月诗词中,惟有苏词像一轮明月,高悬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历久弥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通过对月亮同时也是对自己对人生的苦苦思索,在宇宙现象的直接启发下,终于顿悟了。当他把人生放在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之中,看出是宇宙的一部分,从而超越自身来思索人类的这种痛苦的时候,那颗烦躁而充满忧郁的心宁静了,释然了:不完善、不美满并非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宇宙中的一种极自然的普遍规律。
所以,苏轼在词的最后得出一个看得开、想得通的达观乐世之结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苏轼老庄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苏轼为自己找到的解脱,也是人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自身找到的最高哲学意义上的解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 《阳关曲》
这既是一首中秋赏月之作,也是一首送别之词。苏轼由自己的调任变化,联想到了自然界的变化。
在那几年里,朝廷调令频繁,苏轼真如蓬转萍漂,流转难定,于是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之慨,更有人生无常、世事难定之叹,其实人生本身就是过客,而他偏偏依恋精神的家园,每逢中秋难得团圆,便萌生了乡愁。
即使团圆,时间也是仓促短暂,又凭添分离之苦,形成了人生的现实与冥想之永恒悖论,苏轼游离期间不停地追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身处逆境,大彻大悟后而作。显然老庄人生虚幻的思想在苏轼的心目中步步升级,词的开头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庄子言:“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对人生意义追问过程中失意的诘语。人端的成了过客,“一场大梦”,一切皆空,是老庄人生虚幻思想的皈依。原来追求着的所谓的精神家园业已成为缥渺。
中秋月,在我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千百年来圆圆缺缺,盈亏变幻,悄无声息,然而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处境中看到的月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是像苏轼这样敏感、博学、多情的才子。
中秋读月,更要好好读苏轼,因为他的心灵、精神经过人生苦痛与生命困境的淬炼,将触须深入到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刻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了人生、社会与宇宙。
中秋读月,更要好好读苏轼,因为他始终以平常心去思考,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自得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