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东封西祀后半生
第十三节 真宗崩
再说丁谓辅政,擅权专断,威势日隆,朝臣多依附;刘娥作为皇后,也参与政事多年,很有主见,在权力分配面前,两人很容易产生矛盾。
最让人为担心的是,太子在丁谓的影响下,是否和皇后刘娥产生隔阂?内外正直之臣,对此十分颇为忧愁。
王曾身为参知政事,和钱惟演同时兼任太子宾客,一次王曾暗中对钱惟演道:“太子年幼,非皇后不能立。皇后加恩太子,太子安;太子安,则刘氏安也!”
钱惟演深以为然,接着利用和刘娥的亲戚关系,乘机向刘娥进言,刘娥也认为很有道理。因此,刘娥十分爱惜赵祯,母子之间并无间隙。王曾真是聪明人!
公元1021年三月,丁谓加司空,冯拯加左仆射,曹利用加右仆射,任中正兼工部尚书。
此时赵恒的病日渐严重,不仅喜怒无常,而且语言错乱,痴呆健忘。寇准被贬很长时间了,他竟然不记得了,问左右内侍:“寇准去哪里了?为什么我看不到他?”
左右摄于丁谓的气焰,都不敢回答。
公元1022年正月,改元“乾兴”,正月十七日,赵恒勉强支撑病体到东华门看灯,回来后便卧床不起。
二月初一日,赵恒大赦天下,并让道士、僧尼日夜为自己祈祷,希望让自己好转,但已经回力无天了。
初五日,赵恒下诏,封丁谓为晋国公,冯拯为魏国公,曹利用为韩国公。
十五日,赵恒在寝殿最后一次召见宰相等大臣,口述遗诏,由王曾主笔:“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赵恒的遗诏,确认了刘娥以后参与国事的合法性,为刘娥垂帘听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恒口述遗诏后,便昏迷不醒,二月十八日,赵恒在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计二十六年。
公元1022年十月,赵恒被葬于定陵,下葬同时,刘娥命所有天书随葬。天书运动从此降下帷幕,随着天书殉葬,赵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佐料:李迪罢免宰相后,赵恒猛然想起王钦若来,又想提拔他为宰相。王钦若以资政殿大学士、司空身份知河南府。
王钦若和丁谓本来很友好,也一直提携丁谓,可是丁谓得志后,却处处抑制王钦若,王钦若非常憎恨丁谓。
王钦若接诏入京面见赵恒,赵恒问:“爱卿为什么不到中书省来?”这话问得糊涂透顶。
王钦若委屈地道:“臣不是宰相,怎么敢到中书省去?”
赵恒似乎明白过来了,转头吩咐身边的内侍:“送王司空去中书省视事!”这就是口谕授王钦若宰相了。
丁谓早已探得消息,在中书安排了饭食等候,王钦若一来,丁谓就道:“陛下已命中书省接待司空。”然后让内侍都知回去禀报真宗,王钦若已经到中书省了。
而丁谓等王钦若吃完饭,却以无“白麻”(宋朝拜宰相,由翰林学士草制,称为白麻)为由,让王钦若先回去。
第二天,翰林院的制书出来,却是授予王钦若使相,兼西京(洛阳)留守。显然是丁谓让翰林学士篡改了旨意。而赵恒只听说宣告了制书,却没有醒悟丁谓矫诏。
两奸对决,丁谓完胜!
附录三:宋真宗在位年号及历任宰相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吕端。(真宗本年三月即位)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吕端,张齐贤(十月任),李沆(十月任);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张齐贤,李沆;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张齐贤(十一月免),李沆;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李沆,吕蒙正(三月任),向敏中(三月任);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沆,吕蒙正,向敏中(十月免);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沆,吕蒙正;
景德元年(公元1004)李沆(七月薨),毕士安(八月任),寇准(八月任);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毕士安(十月薨),寇准;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二月免),王旦(二月任);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王旦;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王旦;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王旦;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王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王旦;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王旦,向敏中(二月任);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王旦,向敏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王旦,向敏中;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王旦,向敏中;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王旦,向敏中;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七月免),向敏中,王钦若(八月任);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向敏中,王钦若;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向敏中,王钦若(六月免),寇准(六月任);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向敏中(三月薨),寇准(六月免),丁谓(七月任),李迪(七月任,十一月免),冯拯(十一月任);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丁谓,冯拯;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丁谓(六月免),冯拯,王曾(七月任)。
(第一部《祖宗之法》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