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面目”、“见字如晤”——这两句是古人用来形容书信的。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写信吗?我记得小时候还常能看见邮递员叮铃铃地骑着自行车到各家送信的情形。撕开信封,拿出信纸,望着信纸上熟悉的字迹,读着来自千里之外的亲切的话语,真觉得像是在和亲人、朋友欢晤交谈,有时会觉得连对方说话时的态度神情都好像跃然纸上了。
不难想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一封书信不知要经过多少波折才能交到收信人的手中,慰藉他心中对远方亲友的牵挂。所以,在古人看来,一封书信真是可以抵得上千两万两黄金了!
古人的书信会写些什么呢?会不会也像我们似的说闲话、唠家常,倾吐心中的想念呢?来,我们先一起来读读下面这封书信吧——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书信,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两个普通士兵“黑夫”“驚”写给自己哥哥“衷”的书信。信是写在一片木牍上的。
“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驚多問新負、妴皆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兩老。” “驚遠家故,衷教詔妴,令毋敢遠就若取新(薪)。”
怎么样?你是不是从这些字眼中多少猜出了一点这封信的意思了?这几句是说——妈妈的身体还硬朗吗?前段时间妈妈随军,和黑夫在一起的时候身子还是很硬朗的。我的新媳妇和婉两个人都好吗?告诉新媳妇,要好好照顾老人呀!我离家很远,要拜托哥哥时时教导婉了,告诉她现在兵荒马乱,不要到太远的地方打柴……
读着这样的话语,你有没有感受到字里行间真挚的亲情?这份情感随着这封书信,跨越了两千年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妨展开想象——秋夜里,士兵“驚”独自坐在军营外,借着皎洁的月光在木牍上静静地书写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随着朴素的话语自然地流淌到了笔端。
书信确实具有这样特点:“文章寥寥数句,或同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发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周作人书信》) 我们读古人的书信,如果只关注字句和内容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要用心去读,细心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愫,要透过文字,去读懂“人”。
我们再来读一封书信吧,这是唐代大文豪韩愈写给他的好朋友孟郊的一封信——
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各以事牵,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唱之而和者谁欤?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信中说:我与您分别很久了,凭我内心对您的思念之深,可以想象出您也一定很惦念我。你我各自被琐事牵累,不能相见。在这里的人,都是你所不认识的,而每日与和这些人打交道,您想想我心里能快乐吗!我所说的话没有人倾听,我所吟的诗没有人唱和。说话无人倾听,吟诗无人唱和,独行无人相伴,对事情的看法得不到赞同,您想想我心里能快乐吗?
唉,怎么能快乐呢?怎么能快乐呢!请你放出声音,把韩愈的这封信好好地读一读吧!你的心里有没有激荡起层层的波澜?
作为语文老师,我或许应该把这段文字里的写作技巧给同学们做一个分析,然而,面对这样从胸中涌出的文字,我怎能平心静气地来分析写作技巧呢!没有技巧,话语是喷薄而出的。有人说韩愈的文章如潮水,这短短的几句话也是潮水一般奔腾激越呀!——我说话没有人肯听,吟诗没有人唱和,每天独自行走在嘈杂喧闹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是我的知己!孟郊老兄,唯有你懂得我的苦楚呀!你和我一样,都是“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的。
同学们,如果你肯于读一读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再了解一点韩愈与孟郊的生平际遇,一定会对这段文字有更深的感触!
再来读一封吧,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好朋友元稹(字微之)的书信——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信里说:元稹啊元稹!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总共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我们的心像是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而我们两个人却相隔遥远。既不能相见,又不能相忘,内心牵挂却彼此分离,唉,你我的头发都要白了。怎么办啊怎么办!上天如此安排,真让人无可奈何呀!
同学们,这就是书信,它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看的,没有矫揉造作,不必字斟句酌,更无须拿腔作调。让你的笔追随着你的内心,让心底的话语自然地流淌出来,哪怕是淡淡的几句,也会留下隽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