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将朋友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利害上的朋友,也就是我们说的利益之交;第二种是经济上的朋友,我们可以称之为通财之宜;第三种是道义之交。
利益之交,交情全都系于利益,算不上真正的朋友;通财之宜说的就是朋友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不计较钱财得失,这是非常难得的;而最可贵的就是道义之交了,相识相交全在本心,完全没有一丝利害杂质。
明代名士苏竣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竣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列为交友的最高层次,是颇有见地的。人不可能永不犯错误,有时免不了会做出违背“道义”的事,这时能出来“相砥”“相规”,指正你、批评你甚至不惜与你脸红的人,才是真朋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是“密友”;互相吹捧、只讲吃喝玩乐的是“昵友”;以利取人,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伸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是“贼友”。
从古到今,无论哪个层次的人们,在主观意识里都能划清“益友”和“损友”的界限,也都明白交“益友”的好处和交“损友”的害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分不清良莠,辨不明是非,尤其是当手里掌握一定权力以后,这方面的审视力、判别力似乎变得更差了。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的一生,本来就不可能交太多的朋友,友多或滥。
以心交友,相处的是真朋友;以势交友,相处的是伪朋友;以权交友,相处的是祸朋友。真朋友会一生相助,患难时刻见真情,富不增欲,贫不念弃,相信相诚到永久;伪朋友看中的是财势、利益、私心,始于觥筹交错,密因互为有用,利益不均时自然分崩离析,个中难见真情感;祸朋友则更为可怕,他们因权而来,因权而聚,心怀不正,唯利是图,你有权时想法接近,竭尽巴结逢迎,无权后难见踪影,早已另攀新贵,情感随着权力升降,亲疏全凭权力衡量,权力就是这种人心中的“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