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组阅读讨论了依恋理论第26章:重复与改变:走出不安全型依恋。
本章的内容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移情现象,以及如何才能走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一种成熟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精神分析治疗的标准前提是,病人与分析师的连接方式,往往和病人与其早期生活中重要人物联结的方式相同,这就是移情。也就是鲍尔比提出的内在工作模型。
移情,不仅是早期自我在成年期关系中的再现,还是父母角色在成年期关系中的再现---事实摆在眼前,无论我们多不情愿、多不理解,我们总是用父母的那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个人幼年形成的依恋模式,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里,对于不同的依恋对象,依恋的品质不同,基础的依恋对象是,母亲,父亲,哥哥姐姐,保姆等等,总的来说,幼年时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的人。这种依恋的品质复制到人际关系里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虽然人是会变的,早期模式可以修正,但有些人会把早期形成模式固定下来,最明显的是寻找伴侣,一些人陷入怪圈,总是寻找同一种类型的伴侣,虽然痛苦万分,一再失望,就是无法走出这个怪圈,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这是因为,人们自然而然地偏好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这种旧模式的熟悉性起码能够提供一种次级安全感。不愿放弃旧的依恋模式,会给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消弱自己得到真爱的可能性。事实上,他根本无法接受真爱,这源自他有一个内在工作模型:我不配得到真爱。我会被拒绝;那不是妈妈爱我的方式;一旦得到真爱,就意味着我将要失去那些一直吸引着我的痛楚;不仅如此,那些因早期丧失而造成的久已隔绝的伤痛,又会再次袭来。
所有的丧失都需要哀悼。丧失并不仅仅是失去父亲或母亲,丧失是指失去那个爱的客体,比如二孩出生,母亲的关注重点由原来的大孩子身上转移到新生婴儿身上,让大孩子嫉妒的要命,这也是一种丧失,也需要哀悼。丧失对于孩子来讲,是被爱他的客体抛弃的体验,这种体验带来的是无法承受的悲伤和巨大的愤怒。但种种的传统规则的限制,很少有人经历了丧失能够被允许哀悼。无法完成哀悼的孩子,被拒斥这种特质牢牢吸住,觉得割舍掉它就好像放弃了爱本身一样,所以他才会一直寻求重复这种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