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网剧《庭外》,了解到一个法律名词——死刑复核,即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核所遵循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保证死刑适用的正确性。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死刑这种最高刑法的判处都存在过不同程度的弊端,今天推荐的日本推理小说《消失的13级台阶》就对日本历史上刑法判决进行批判反思。
本书是高野和明的出道作,一举斩获第47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到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宫部美雪的极力推荐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消失的13级台阶》是一本典型的社会派推理小说。自江户川乱步在日本文坛崛起,侦探推理小说渐渐在日本长久扎根,先后经历了相对专注解谜的本格派,氛围阴暗怪异,具有较多幻想离奇色彩的变格派,以及由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派。
社会派推理在剧情和动机上着重展现社会黑暗、人性扭曲,相对于案件解密本身更关注犯罪动机,并由此展示诸多社会问题。
《消失的13级台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妇惨遭杀害,一切证据都指向树原亮,他却因车祸,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死刑执行官南乡携手刚假释出狱的纯一调查,希望替这位丧失记忆的死刑犯洗清冤屈。但仅有的线索是树原亮记得自己曾“走在台阶上”,而在调查过程中,案发地根本没有任何台阶。距离树原亮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而越接近事实真相,二人的过往也逐步揭露。
作者通过故事反思了日本的司法程序、罪犯出狱生活、受害人家属影响的各种问题。
比如案件本身。按照日本当时量刑基准:关于抢劫杀人,如果被害人是一名,就不会被判死刑,而是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如果被害人是三名以上,一般情况下都会被判处死刑。但是本案被害人是两人,实际判决结果转向哪边都属于正常,但对于犯罪人则是生死攸关。如果逃脱死刑,则被判无期徒刑。按按刑法规定,服刑满十年,则有可能回归社会。而法官判断是否判处死刑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看犯罪人是否有悔过之心。可是讽刺的是犯罪嫌疑人树原亮却失忆了,这反而加速了死刑判决。
这里作者借主人公纯一之口进行讽刺:
“悔改之心什么的,别人能做出判断吗?犯了罪的人是否真正从内心反省,从外表怎么能看出来呢?”
“被害人已经被杀死了,每天叩拜也活不过来吧?如果用这些作为判断的标准,不是对有钱人和爱哭的人很有利吗?”
作者做死刑制度不合理处还有其他指摘:
这是日本的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同样犯了应该被判处死刑的重罪的情况下,即便是多杀了一个人,审判的时间都要延长。也就是说,杀的人越多,杀人凶手活的时间越长。
书中还讲诉了受害人家属和出狱人员的生活的艰辛。比如案件中受害人的儿子和妻子,老人葬礼还未好好准备,便开始接受警察调查,各家媒体也不停登门采访,夫妻二人身体被搞垮,住院费用一切自理,而受伤的犯罪嫌疑人的医疗费、手术费则由国家承担。
在这个国家里,你刚成为恶性犯罪的受害者,整个社会突然就成了你的加害者。而且无论他们怎么欺负你这个被害人,也没有人来向你谢罪,也没有人承担责任。
犯罪的影响是广泛的,“犯罪所破坏的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得到的东西,而是深深地侵入人们心中,破坏了人们心中最根本的东西。而且,人们将被这个根本性的伤害长久地困扰。”书中给我们的思考是当前的司法制度是否可以真的可以有效制止犯罪的蔓延。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尽管是案件的侦破者,但本身也有着自身内心煎熬。
书中对这些出狱者有着很多细节描写,比如不愿带手表,因为手表会联想到手铐,不会戴领带,绕在颈子上的领带会联想到绞刑的恐惧。而且曾经罪犯的身份让他们的生活比常人要更加艰难。
纯一两年前因误杀入狱,出狱后面对着社会对出狱者的各种冷漠。另一方面,因为对受害人家属的赔偿,家庭背上了巨大负担。调查案件,也是希望拥有一笔收入缓解家庭的困难。
另一位主角监狱教官南乡,长期在监狱工作,导致与家庭产生裂痕。而且南乡还作为死刑执行官执行过两次死刑,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曾经杀死了两人。这也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以至于希望赚取一笔收入可以退休。
而故事的最后,二人尽管发现了案件真相,但事实则是都没有摆脱内心的阴霾:
“我和你都是无期徒刑,”南乡看完纯一的来信,小声嘟囔着,“永远没有假释。”
小说中运用了众多象征比喻,比如书中重要的一个线索就是“13级台阶”,南乡起草的《死刑执行提案》也要通过13名各级官员的审查。一方面南乡想解救嫌疑人就必须找到消失的台阶,另一面死刑的执行也要经过13名审查官员,解救与审判,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对照。
还有故事最后,发现线索所在的大佛不动明王:
现在的纯一终于明白了自己被眼前这尊佛像吸引的理由。他在图书馆看过的资料中这样写着:佛教为那些只靠大慈大悲无法挽救的愚昧众生准备了这尊破坏神。
这种宗教符号的出现在关键节点,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难以逃避的宿命感。
《消失的13级台阶》的可看性很高,阅读时没有那种不停经历悬念层层叠加的带来的疲惫感,而是娓娓道来,悬念最后的揭秘不失惊讶感。而如果你对政法感兴趣,比如也喜欢看开头提到的《庭外》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