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昨晚临睡说今早要吃香肠炒饭。
我临睡想着为明早起来省事,就实验性地在米上铺了香肠和南瓜片,电饭煲预约上了。希望一起来就能吃上,食物种类也多些。
早起,他尝了一口说:这个不好吃,我要吃那个炒的。
爸爸说:妈妈就做了这个。
他说:去炒一炒吧!
爸爸说:炒不了了,只能这样吃。
他有气有泪地噔噔地跑过来问妈妈,你为什么做这个不好吃的,不做那个!(脸上带着不满懊恼的表情)
我回他:我想试试看这个好不好吃,并不是故意做得不好吃。(平静地说出我自己的想法)
他气小一些了说:那我要吃好吃的炒饭,不要这个。(继续表达自己的期待)
我回:今天早上只有这个了,当然你可以不吃这个。(现实就是这样)
他说:你再帮我炒那个吧!(想办法实现期待)
我:没有米饭了。
他问:咱们家没有米了吗?跑去米盒看了看,说还有啊!(现实和期待之间找桥梁)
我说:现在做米饭再放凉要很久呢!
他说:那我中午吃。(期待推后)
我说:中午可能有别的饭菜啊!
他说:那就下次做。(期待继续推后)
我吃了一口觉得虽然不惊艳,细吃吃也还可以,就问他要不要尝尝看?(我用行为和情感发出邀请)他居然同意了,尝了一口觉得也还可以,于是坐下吃了半碗。(接受现实)吃完说妈妈明天早上我要吃香肠炒饭,炒的哦!好的。
亲子沟通就是这样琐碎,随机,没准备地来临。而且正是这样的一事+一事构成了孩子学习互动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自己练习着演绎“尊重,开放,接纳,发起影响……”这样的文化(对我,这并不容易,我是最近几年才习得这样的理念,离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还有很远的距离),而孩子在父母的演绎里去理解抽取这些理念。最鼓舞我的是我看到了孩子给我的反馈,他在期待和现实之间选择了坚韧,这样的鼓舞会帮助我继续摇动旧的我。
我也很想这样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