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深处,从小在农村的我没有经历过无饭可吃的年代,听父辈们讲过,以前没有饭吃在地里偷红薯玉米吃,也吃玉米芯儿和面混在一起做的窝窝头。那些画面虽然远,但感觉也是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长安一个叫大原村的地方,村子距离西安不远,虽然是个村子,但据考古发现,村子周围在公元前2000年都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村名可追溯到商朝封地。回想这些历史,我的记忆被拉回了小时候。我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了这个世界,打记事起,我们一家就住在村里的一院土制瓦房里,据奶奶说,这是队上一家开明地主家分给我们的房子,并且两家关系甚好。我从小也和“地主家”的孙子一起长大,因为辈儿小,把小我两岁的玩伴叫叔。那时候物质生活还贫乏,父母经常在地里干活,我白天跟小伙伴们玩,吃饭了我奶奶在门口喊我吃饭,奶奶自我记事起就因白内障看不见,可是她对家里的环境很熟悉。说是吃饭,父母不在家,奶奶给我一个馒头,电壶里有水,我自己把馒头掰成小块用开水泡了吃,没有菜为了提味儿,有时候加盐,有时候加白糖,总之开水泡馍吃了不少年。有时候父母在地里干活,用架子车把我拉到地头,到了饭点就喝点水,啃馒头就点咸菜,就这样馒头伴我度过了不少童年的日子。更多时候是面条,陕西关中地区以面食为主,西安更是号称“碳水之都”。闲暇时候,母亲就擀面给我们吃,随着光景逐年变好,开水泡馍变成了历史,窝窝头也不吃了。擀面、凉皮、臊子面成了日常饭。

后来我也上学了。小学和初中都在村里上,比较方便,每天回家吃饭。以前上学早,先起来上学去跑操早读,然后回家吃饭,再去上课,中午接着回家吃饭,小学不上晚自习。早起的时候都是小伙伴们家家串联,一个叫一个,最后到学校的时候一大串。老家吃饭一日三餐,早晚稀饭馒头就菜,很少炒菜,要么咸菜,要么浆水菜,浆水菜以芹菜最好吃,稀饭也换着包谷糁、大米粥、拌汤等。虽然简单,但那是家的味道,后来即便走到非洲,也是想念。初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重,为了不影响学习,早饭就在学校门口同学父亲开的食堂吃,那时候钱紧张,父亲用自行车驼半袋子面充饭票,早上食堂的饭菜比家里丰富了不少,有了包子油饼之类的。记得那时候有简单的桌子凳子,去的晚了就蹲在地上吃,大家围成一圈,有说有笑,气氛满满。夏天还好,冬天是比较难过的,那时候感觉比现在冷多了,经常早上大雾,要么就是干冷,没有空调没有炉子,在教室就是硬抗,现在想想当年的勇气可嘉。早起去早读的时候,肚子里空空如也,顶着寒风,下雪也不惧,冷了坐在教室里跺脚。就这样抗到了高中。高中我在离家近三十多公里的长安一中读书,也算是家里和队里的骄傲了。离家远一般一个月回家一次,开始每次回家都要从家里用书包背一些锅盔去,如此可以减少一些生活费,那时候也节俭,记得才去几个月,每月的生活费才30多块钱,在外面房租也是每月50块,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懂得节俭。高中的食堂饭菜自然升了一个等级,有大食堂,三顿饭用饭票买。虽然丰富,鉴于拮据,吃的也简单,后来母亲知道了,每月多给了生活费,说长身体不要节约,于是到了周末可以隔三差五和同学在外面下个馆子吃碗炒拉条子。食堂虽然大,但那会没有桌椅,地面也是土的,大家打了饭,关系好的围一个大圈,基本是男生一圈,女生一圈,放眼望去,好多个圈,很是壮观。久了大家为了能吃到种类多的菜,就商量着每人打不同的菜,然后大家分享,以后就这样操作,大家很是开心。那时候的日子纯朴简单,大家都是一门心思读书,为了报答家里的父母,也要给自己争口气。

再后来就是进入大学,开始到大学食堂,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真是眼花缭乱,不同窗口饭菜不同,不但品种多,更是色香味俱全,米线凉皮肉夹馍,炒菜泡馍葫芦头,让人目不暇接,好在大学可以做家教,给自己挣伙食费,于是,大学中的伙食费基本是我自己带家教赚的,除了学费很少向父母要伙食费,这也是我自豪的事。有了家教外快,伙食自然丰盛很多,可以换着花样吃,曾经暑假最多一个月赚过1300多块,也是高光时刻了。周末隔三差五出去跟同宿舍兄弟打打牙祭,感觉有了城里孩子的生活。大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青春的曾经,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嘴角上扬。即便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封校,但校园里的生活还是那样精彩难忘。

2003年非典以后我就毕业了,受非典影响我没有回家直接到郑州单位报到,从此开始了自己赚钱的生活,也是自己另一个人生的开始。之后我在非洲经历了近14年,也去了14个国家,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自然,也品尝了各种非洲美食,我从小不挑食,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因此到哪里都不会挨饿。在非洲,我跟不同的同事朋友也学会了一些做饭,摊煎饼,清蒸鱼,炒菜等,给自己的生活也增添了色彩,更多时候都是有国内的厨师,后来还有当地的厨师,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非洲临海国家水果和海鲜丰富,让我这个内陆的陕西娃吃美了海鲜,毕竟海鲜比菜便宜。
从小到现在,吃饭从简单到丰富,选择也更多,从大原村到出县出省出国,各省各国美食也曾品尝过,可每次回家还是觉得家里一碗面一碗包谷糁什么也比不了,碗里不仅有家乡的味道,更有自己的童年,还有父母对子女纯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