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悲剧:两次弄巧反成拙。
说到悲剧,大多数人一定会想到希腊悲剧《俄狄浦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誉它为古往今来悲剧的最高杰作。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以《俄狄浦斯》的故事为例指出,男孩四五岁时,会有一种想取代父亲、独自拥有母亲的恋母情结。后来的人把恋母情结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的故事梗概如下:
俄狄浦斯的父亲是A国国王,因做了不义之事,而遭受“亲生儿杀父娶母为妻”的诅咒。
为逃避诅咒,俄狄浦斯一出生,就遭父亲刺穿其脚踝,并叫人丢到野外等死。但执行命令的人不忍心,转手将俄狄浦斯托给B国牧人照顾,后意外地被B国国王当成亲生骨肉抚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从神谕得知自己会“杀父娶母”。为避免悲剧发生,他离开B国,并发誓不再回去。
到处流浪的俄狄浦斯意外回到A国,被 一辆马车撞了后,双方发生冲突,最后俄狄浦斯氢车上所有人都杀了,其中就有他完全不认识的亲生父亲——A国的国王。
更巧的是,当A国陷入一只人面狮身怪物(斯芬克斯)的恐怖肆虐中,俄狄浦斯解开了怪物的谜题,而当上A国的国王,并且接收国王的遗孀(其实就是俄狄浦斯的亲生母亲,但俄狄浦斯并不知情),至此,“杀父娶母”的诅咒应验了,但最深的悲剧才刚开始。
俄狄浦斯娶下生母髋关节生下两男两女之后,A国从此灾难、瘟疫不断。俄狄浦斯向太阳神求教,得知其原因正是自己做了大逆不道的乱伦之事。然而早一步知道真相的妻子,因承受不了这可怕的事实,上吊了。
俄狄浦斯抱着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尸体,痛苦地拿起她胸口的胸针,刺瞎自己的双眼,从此活在无边无际的永恒黑暗里。
的确,读完《俄狄浦斯》,让我们久久难以自已。像俄狄浦斯这样聪明、勇敢的人,也无法对抗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平凡我们?
当然,我们可以从这部动人的作品里,偷得创作的能量。
仔细分析这部作品的戏剧结构发现,A国国王决定杀害儿子,以及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决定离开B国,这两个举动都是为了对抗命运,出发点都没有错,只不过最后弄巧成拙。
其原因就是因为两人都无意间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
A国国王只知其一——儿子会杀父娶母;却不知其二——儿子并没有死。
俄狄浦斯也是只知其一——自己会杀父娶母;但不知其二——误以为养父母就是他的亲生父母。
正是这一原因,A国国王和俄狄浦斯这对父子,两次弄巧反成拙,为避免悲剧,反而间接酿成悲剧,父子两人最终拉接力完成了“杀父娶母”这样一个悲剧。
心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两次弄巧反成拙”的故事非常具有戏剧张力,常常出现在以情节为主的小说或戏剧里,如兵不厌诈的历史剧、美人心计的后宫剧等。《后宫甄嬛传》就有这样的情节。
在宫中谣传贵妃甄嬛的一对龙凤胎并非皇帝的亲生骨肉。皇后为了扳倒贵妃甄嬛,故意把事情闹大,并向皇帝提议“滴血验亲”。
剧中就“滴血验亲”,皇后和甄嬛各费尽了心机。先是甄嬛提出皇上是龙体尊贵,不能轻易受伤,提出由嫌疑的外遇对象温医生来验血。
接下来皇后在验血的水做了手脚,把温医生当成了甄嬛真正的外遇对象。
但就在这时,甄嬛用针从一太监手里取血滚入验血的水中,与温医生的情况一样,从而怀疑验血用的水有问题,经温医生一尝,果然是加了白矾。
这样原本对甄嬛大为不利的“滴血验亲”,逆转成为“皇后故意设计陷害甄嬛”。
结果,甄嬛得以全身而退,皇后反倒因此吃了大亏。
在这个“两次弄巧反成拙”的故事里,关键也在于皇后只知其一——甄嬛外遇生子,不知其二——搞错外遇对象,因此犯了”强迫取分不成,反倒大量失血“的错,给了甄嬛一个可以倒打一耙的好机会。
《后宫甄嬛传》这一段高潮迭起的剧情,为“两次弄巧反成拙”的情节设计,做了最生动有力的示范。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两次弄“拙“,也有可能成“巧”。只是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两次弄巧反成拙常出现在心机斗智戏里;而两次弄拙反成巧,则是较常出现在“傻人有傻福”之类的剧情里。如安徒生童话《幸运的汉斯》,傻子汉斯做了一连串的蠢事,最后却成就了美事,打败一群聪明人,赢得美丽的公主。
“巧”与“拙”运用得当再加上“心机”,就能让一部看似普通的小事,变成高潮迭起的剧情,从而增加作品的戏剧张力。
【齐帆齐微课 第346篇 1640字, 累计52683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