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當適當的和自己抬槓,和世界抬槓,死命抬槓之後的明白,才是真正的明白。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迎合大衆的思想與見解。不是因爲自己沒有主見,而是社會制度下的觀念是大衆一致的想法才是形成和諧社會的主要關鍵。但是,一味的迎合,形成我們在疲憊和壓抑的狀況下生活。每個人應對如此的壓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適應,有些人把它融入了自己的觀念,有些人選擇服從,有些人選擇抵觸。無論如何,各自都有自己應對的方式。能出生在這世界上確實不容易,能夠在離開前好好的追尋自己的心活著更加不容易。所以,蔡康永的《為自己活一次》裏寫到:每個人都應當適當的和自己抬槓,死命抬槓之後的明白,才是真正的明白。為的不過是著實的為自己在這世上認真的活一次。
「負面」,你可以不理會它,它可不會不理你。
為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習慣性的把一些情緒或是事物與負面扯上關係。比如:悲傷—負面情緒,死亡—負面話題。正面或負面,樂觀或悲觀,無關事情本身,那是我們看事情的態度。
美國心理學家 -- 埃利斯于1950年代創立了《ABC 人格理論》。理論的主要精神是--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困擾著。所以,一件事情本身並不附帶任何負面或正面的意義。反之,儅人對於事情本身賦予自己的看法與理解時,才逐漸地把事情歸類于負面或是正面。所以在理解與定論事情本身時,不該把專注力放在對錯上面,而是嘗試去挖掘事情本身的意義所在。很多時候,現在看起來錯的事,如果在未來20年後再一次的回顧,或許已經失去了對錯的意義。所以事情的對錯,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重要。反之,事情所帶出的意義才是值得在乎的。過分的在意對錯,會讓你錯過少數重要的事情。而這些或許都是有其意義的存在。
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我們能夠做的永遠是衹有一件事。那就是認真的活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