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日〕石川馨
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喊出一个口号:“质量就是生命。”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对质量的认识确实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希望拥有高质量的商品,我们渴望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尤其是对于那些CEO、生产主管们而言,改进管理和提高生产质量更是成了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而提到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做过这样的结论:学校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其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提高‘质量’包括许多方面,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措施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学校和整个体系的自我完善。”
由于“学校和整个体系的自我完善”属于学校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对于任何一所大学、中学或小学而言,其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整体管理质量。
请记住,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每所学校追求的管理目标,也是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换句话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任的基础。优秀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名校之本,名校是以优质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作为后盾的。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学校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管理的质量,而管理的质量又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有质量管理的意识。具有质量管理意识的学校管理者,能够采取负责任的、有预见的、加强质量评估和保障的管理模式。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是教育质量的把关者,在学校及教育发展中责任重大。
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培养的人才质量怎样?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校长。
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带出一批好教师,育出一批好学生。
如果想成为一名好校长,想带出一所好学校,那么,请从质量教育抓起!
具体措施
1.设计质量标准
有学者指出:“教育产品(学生)的应有质量,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任何管理都始于目标设计,对质量管理而言,质量标准的设计是质量管理得以开始的逻辑前提。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设计出相应的质量标准。
2.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的先天不足,会使学校缺乏质量管理的意识,抑或不知道对质量管理从何下手。而提高质量管理能力,是学校质量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对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学习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培养自身的管理能力。
3.注意资源配置
学校是需要消耗巨大资源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组织,明智的学校在设法扩充资源的同时,并不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平均用力,而是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到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最能体现学术优势的方面,这对保证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为此,学校应该搞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4.重视研究并建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学校为实现既定的教育质量目标,持续提高学术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使学校内部的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教育质量都怀有信心的系统管理。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涉及标准设计、资源配置、绩效评估及组织实施和保障等一系列的要素,故其建构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各学校应在借鉴名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加以深入研究,建立既反映科学规律又有个性特色的、能有效运行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5.引进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的管理必须将质量管理和效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这种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原则是:
(1)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强调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
(2)学校的管理必须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管理的全过程都要渗透对质量的要求,如设计的质量、运行的质量、改进的质量等。
(3)质量提高是学校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而持续的质量提高必须以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及各个管理过程的效率提高为前提,即质量提高必须与成本控制密切结合起来。
(4)质量管理和质量提高必须以客观数据资料为基础。
6.质量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寻求改善。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和外部专家评估,现在已经成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校排名和拨款等学校质量的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在对自身进行评估时,学校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估。此外,学校还可以请专门机构对自己进行评估。
孙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要使我们的学校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明天!
质量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身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必须时刻感受到肩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