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蚂蚁岛的彝族孩子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同时也为了达到拓展实践团队“春泥”义教活动覆盖面的目的,7月17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海岛征程十五载,红色基因永传承”蚂蚁岛实践团队来到蚂蚁岛东海弯船厂的宿舍区,与那里的彝族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欢乐时光。
鲜为人知的蚂蚁岛可谓风景如画,初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当地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但比起美丽的风景,更让人们牵挂的其实是岛上的彝族小朋友们。开展社会实践的队员们初入船厂彝族生活区,便看见了几个在外面玩耍的孩童。他们看到队员们,立刻变得生怯和畏惧起来。有胆子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瞪着大眼睛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队员们,有的孩子慌忙地找遮挡物躲藏起来,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就被吓哭了。面对这一张张天真淳朴的脸庞,面对这一双双充满戒备的大眼睛,队员们也有些不知所措了。
队员们发现,这些彝族孩子大多不会讲普通话,队员们无法准确地向孩子们表达他们的善意,这必然导致了大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阻碍,于是一道交流的鸿沟就横亘在孩子们和队员们之间。好在这十几个小朋友是由四个同时会讲普通话和彝族话的阿姨照顾的,热心肠的阿姨们及时出来充当了“翻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流的障碍。阿姨们向孩子们耐心地解释了队员们的来意,并帮助队员们安抚他们的情绪,缓和紧张的氛围。
最令队员们心疼的是,这些彝族孩子们的衣服大都比较脏旧。队员们委婉地向阿姨们询问了原因才得知,这些孩子中有很多都是船厂员工的的孩子,通常家长们工作都非常忙,根本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导致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现在,虽然有四位阿姨帮忙照顾这些孩子们,但是要知道,同时照顾十几个小朋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有的小朋友甚至还要扮演着“小家长”的角色,肩负起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的重任。
看到这样的处境,队员们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当然,首先第一关就是要克服沟通障碍。队员们非常耐心地尝试着和孩子们交流,因为语言不通,队员们就减慢语速,并且配上动作手势帮助孩子们会意理解。队员们的眼神都非常和善,语调也非常温柔,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队员们才一步一步拉近了和彝族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们感受到队员们的善心,从而让孩子们慢慢地“接纳”了他们,队员们也渐渐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
队员们随身带了一些小零食,他们纷纷把它们拿出来和孩子们分享。起初,孩子们并不好意思接受,他们有的低着头表示婉拒,有的扭过头看向照顾自己的阿姨,有的甚至直接胆怯地跑走了。看到这样的情况,队员黄晨啸想了个法子,他大方地撕开薯片包装,自己先笑眯眯地吃起来,然后试图再次邀请孩子们和她一起分享,这时有个孩子生怯怯地接过了一片薯片,轻轻地放进嘴里,用小嘴一口一口抿着吃,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鼓起勇气缓缓地伸出了小手。是的,这是彝族孩子在慢慢地卸下他们心中的戒备,慢慢地尝试接受他们,同时也是那扇横亘在他们中间的大门在缓缓地打开。
后来,队员们还为彝族孩子们组织了有趣的折纸活动。一开始,看到孩子们黑黢黢的小手,队员们拿出了湿巾,一点一点帮孩子们擦拭手上的灰土和指甲中的污垢,接着,心灵手巧的队员们便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折纸了。这群孩子们很聪明,学得非常快。没过多久,孩子们都这出了自己心爱的形状,他们用手捧着这些亲手折出的小青蛙、罐子、小船和飞机,脸上绽放出甜美的笑容。这时候,彝族孩子们内心的警惕已经被完全打破了,队员们用真诚和行动打动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已慢慢建立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队员们也开始教孩子们手势以表达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比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等。孩子们领悟能力很强,很快他们便掌握了日常用语的基本表达。离别时刻,这群孩子们还用刚学到的手语来表达内心的感谢与不舍,队员们看到了十分感动和欣慰。
这次义教活动不仅给彝族孩子们提供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也送去了队员们作为其他民族同胞的热切关怀,可以说,这是一次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成功尝试。同时,此次实践活动也让队员们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与震撼,使得队员们懂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是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担当和责任,要积极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成长。
实现民族发展、地区发展近在咫尺,希望蚂蚁岛上的彝族孩子能够得到更多来自社会各地、各民族的关注与关怀,期盼他们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正如歌词中唱得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要一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通讯员:黄圣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