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朋友圈里被一篇文章疯狂刷屏,题目叫做《女儿,我宁愿你不结婚》,朋友圈疯狂转载,连留言区里的评论,都透露出满满的感动。
我身边有几位朋友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我就问她们,为什么会对这篇文章感触这么深?
神奇的是,转载这篇文章的朋友,几乎都是没有结婚的。而她们给我的回答也更多的是,这篇文章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来自于一位爸爸给予女儿的最大理解。
或许这篇文章里面,有一条或者是两条原因,是我们曾经向父母解释过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想结婚,为什么我讨厌被催婚,为什么我都这么大了,还是一个人?
今天,有一位爸爸,可以大声地对他的女儿说,我宁愿你不结婚,这里面不仅仅是父亲对于女儿的爱,还是对于女儿最大的理解。
所以很多人在问,为什么这么通情达理的爸爸,是别人家的爸爸?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四个序号标题。
第一个序号标题,爸爸对女儿说:“你不用考虑别人怎么想,结婚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我和你妈妈,更不是为了亲戚熟人,我宁愿你不结婚,也决不能凑合。”
说出这些话的爸爸,是一个站在女儿立场上考虑的爸爸。
第二个序号标题,爸爸介绍自己和妈妈的婚姻,道出妻子在这场婚姻里付出太多,他了解和懂得妻子的不易。
说出这些话的爸爸,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爸爸。
第三个序号标题,爸爸总结出婚姻的真谛,长久的陪伴需要两个人的努力,并非一个人的委曲求全。
说出这些话的爸爸,是从不过分要求别人的爸爸。
第四个标题,爸爸对女儿说:“有一天,你会带着他出现在我面前,昂首挺胸,特别硬气,好像赢得了全世界,指着他跟我说,爸,我找到了这个人,非他不可。”
说出这些话的爸爸,是充分尊重女儿选择的爸爸。
而这样的爸爸,在家庭的角色扮演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02
多少的家庭中,缺少这样的一个角色。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因为工作而焦虑的父亲,和因为孩子而焦虑的母亲,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孤立和怨气的孩子。
法国哲学家丹尼·马尔盖写了一本《父亲》,以自己的经历证明,男人成为父亲绝非顺理成章。
为了当父亲,男人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因此才会有父亲更像是扮演了一个“助理母亲”的说法。
然而在远古时代,并没有关于父亲的概念,父亲到底是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孩子。
而父亲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爱,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感的基础就是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这位父亲不仅表达出对女儿的在意和理解,更不忘感激自己妻子的付出,这样的父亲,让人觉得踏实而又温暖。
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亲子的这段关系中,父亲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要么就是有的父亲,太过强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从而忽略了孩子;要么就是有的父亲,太过内敛,不懂得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将更多的话放在心里,说出的总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责备。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在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都会问,我妈呢?如果妈妈在家,电话就给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那就等会儿再打。好像,我们已经熟悉了这样的相处模式。
突然,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就是属于那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他的不善于,曾经一度被我理解成漠视。因为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孩子的我,只能看到我所能感受的东西,并不会去判断。
长大之后,我开始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姑且接受了他的不善言表,但是我依然会怪他,在我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站在我的身边,给我加加油。
03
在我给高中生做测评,为他们挑选大学较为适合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我会很耐心的给他们讲这个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大学之后主要的课程设置是什么,毕业后会有哪些职业领域作为选择,薪资待遇是多少。
如果学生感兴趣,我会将这类专业划入到可选专业范围之中。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做第二轮咨询的时候,会动摇第一次的选择。
问其原因,是家长希望孩子去学习哪些专业,希望他们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似乎对于孩子的未来,家长早已经做好了十年的规划。
后来我想了很久,我发现家长更多的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孩子做出选择,孩子高中时期的叛逆,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的束缚。因此在我的咨询里,我增加了一项,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做大学的生涯规划。
家长真正的能够了解孩子想要什么,能够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能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中国家庭的教育字典里,更多的是我是为你好,而往往缺少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处理和考虑问题的行动。
在我们的记忆,最讨厌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谁谁家的孩子,我们更希望听到的是,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我一直希望和父母之间能够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是,他们可以蹲下来,听听我心里的话,让我可以好好和他们说一说我身边发生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因为在我的生命里,他们是我最爱的人。
04
撒手不管和过分的强势,都不是家庭教育里好的典范。
对于现在的亲子关系,透露出更多的是家长的希望。
他们希望孩子在考试中能够考出好的成绩,希望孩子在比拼中能够赢得胜利,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希望孩子毕业时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希望孩子到年龄时,能够结婚生子。
究竟家长划定的是孩子的人生,还是照着自己的样本复制了一个人生?
我特别喜欢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对于生命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家长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至于如何生长,他们自己会把握的很好。最怕的是,家长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好,没起到教育的典范作用,却要求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优秀。
所以,这封信中的父亲,是值得敬佩的。他能够做到站在女儿立场考虑,充满责任感,对妻子充满爱,不过分要求别人,最大化的尊重女儿的决定。
我想,他的女儿也想找到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相互支持与理解,才能相伴一生。
而这样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心里必定也是充满爱的。
所以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个年龄还没嫁。如果有一天我遇见一个有责任感,懂得换位思考,以身作则,尊重我决定的人,那么我一定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