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红薯de年代》 jeff
小时候,我们家的人口在村里属最多的,我家是大户,有10口人,爷爷奶奶,还有婆婆也健在。我的记忆里婆婆就已经80多岁,很老很老,在我们小村庄里算是寿星,年尊辈长。那时,50多岁的奶奶在家里主持一家的农活安排。
奶奶有一手好的园艺,种瓜瓜大,种菜菜甜。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每到清明时节,奶奶将一些保存了一冬的菜种从布袋里,墙上的草木灰泥团里拿出来,用温水泡一泡种子,待种子吸饱了水后就投入到一只旧的篮子里,篮子里装满谷壳,上面再盖层棉布,这就是成了奶奶为瓜菜种子培育的温床。投下种后,奶奶会不间断地看看,浇些水,几天之后,黄黄嫩嫩的瓜菜苗就从谷壳里钻了出来,象一个个初生的婴儿。在竹篮里继续培养了几天后,种苗大概长到了好几寸长,叶子也慢慢由黄色变成了绿色,这就表示可以进行移栽了。
每年,奶奶培育的瓜菜种苗又多又早,而且移栽起来成活率高,于是就成了七邻八舍的抢手货 。
大人们在田边地头用锹或板锄挖出一小块小块的苗床,作为瓜,菜苗的生长地。苗床一般都非常小,一个平米或者几个平米不等,起的垄一般比地平面要高出半尺左右。苗床的底肥很重要,苗期就像人的生长发育期,是一生的关键期,缺少哪种营养素都会使人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所以底肥打的很足。苗床的土也刨的很疏松,好让幼嫩的秧苗自由的生根。
秧苗移栽后,生长起来很快,一天一个样,所以要经常浇水,偶尔再加点肥力,促进后发育。十多天后,禾苗就会长出藤蔓,逐渐向外延伸,再后来就是开花结果,顺理成章的事。
南瓜长到大约一,两近重的时候,奶奶就开始采摘回来炒菜吃。外面青青,里面黄黄的南瓜切成细丝,用我们家特制的菜籽油炒出来甜甜脆脆的,我们几乎可以用来当饭吃,一百遍也不感觉到厌烦。
七,八月的时候,呆在家里不出门也感到暑气难耐。但大人们照样每天起来就有做不完的农活。
奶奶吃过早饭,就会提上两只篮子到菜地去摘菜。我们家十口人,每天的饭菜是一项繁重的家务活。奶奶种的菜很多,青椒,茄子,豆角都是旺季,所以往往一只篮子是装不下的。我和大我一岁的小叔总是喜欢跟着奶奶去菜地,一边在菜地里抓小虫,采小花小草,有时还能帮奶奶干点活。当然,帮倒忙的时候也会经常有的。
晒在太阳下反倒不是觉得十分的热,有时候一阵凉风吹来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惬意。我和小叔都很少戴草帽,因为我们一会东一会西,戴起来嫌累赘。不过奶奶会一边干活一边观察我们,看我们脸上晒红了,就要我们到枫树或者梧桐下去纳凉。树下有我们从家里带来的茶,有时还不乏茶点。
其实,我们并不会安分于大树的荫庇和贪图树下的阴凉,我们如同灵猴般的身体一会就挂在树上荡来荡去。
奶奶将菜园里的活干得差不多了,菜也装了满满两篮,她又得打算回家给一家准备午饭。于是奶奶在栽种瓜苗的小土墩的周围开始寻找那些成熟的南瓜,让我和小叔每人替她提上一个带回家,让我们也不至于白跑一趟。
我们家那是的南瓜又三大特色,一是数量多,二是个头大,三是味道甜。记得那时,每年的南瓜采摘下来,没有半间屋子肯定是摆放不下。因为南瓜不仅人可以吃,它更是喂猪的上等饲料,小猪又爱吃又能长。南瓜搭配米糠和菜叶,可以喂猪喂上好几个月。
村里家家都有种南瓜的传统,但每年我家的南瓜个头都会夺冠,有十来几斤的,也有二,三十斤的,摆放在地上我们有时想搬也搬不动。当然个头大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三,五斤重的。这样,我们每隔两,三天就会报销一个。
我们觉得成熟的南瓜最可口的部分是在瓜柄部分,而不在瓜肚子的那块,因为肉多,因为味甜。
南瓜剖开后,里面的瓜瓤和瓜籽都要掏出。瓜瓤喂猪,瓜籽从瓜瓤里分离出来,装在一竹子制成的小漏筛里,洗净晒干,留待年底农闲时节炒熟招待客人。那时,南瓜籽在我们乡下算是很大众化的零食,不象现在超市里卖的,算是高档食品甚至保健食品,身价也高的吓人。
瓜柄切下来后又分切成一个个的小园饼,放在米饭边蒸着吃,那是我们的口水食物。或者有时将南瓜切成小块,放在锅低用大米盖起来煮南瓜米饭。米饭熟了的时候,南瓜早就熟透。这时,奶奶将米饭和南瓜用锅铲搅合均匀,就是我们小时常吃的南瓜米饭。南瓜米饭吃起来又甜又香,不用夹菜也能吃上两大碗,如果再有点腌豆角或者豆腐乳之类的开胃菜,吃起来简直不知饥饱,常常见了锅底还老感觉不够。
我们吃南瓜米饭时,有时还要加点糖,这样的饭吃起来总是津津有味。
南瓜是耐储食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瓜内的转化糖会逐渐增多,甜度也越来越高。储存到一定时候,吃起来就象添加了甜味剂。
后来的年份,随着化学肥料的逐渐推广,尿素,碳氨等强加给土壤的掠夺力破坏了土壤的天然营养素和后续能力,南瓜也越种越小,味道越来越淡。人们也感到,现在的各种蔬菜越来越没有味道了,人们的味觉也越来越倚仗工业味素。
秋天到了,瓜果熟了,稻谷香了,地里的红薯也到了该受收起来的时候了。于是,大人小孩都忙着挖红薯。
红薯生吃熟吃都适宜,只是半生不熟时难以下咽。我们上学的时候,书包里除了课本外,经常会带上几个红薯,以防日子长饿的荒。
红薯的吃法有很多种,生吃有直接吃或者切成丝晒干;熟吃嘛,有放在米饭边蒸的,有放在火坑里慢慢烤熟的,还有将蒸好的熟红薯捣烂成泥,再摊薄,晒干切薯条,然后再用河沙炒着吃等等。每一种吃法都会让人回味无穷。
奶奶做起这些小食品是天生的行家,我们小的时候,除了家里自制的零食,很少吃到什么糖果呀,饼干呀,水果呀之类零食,但我们那时好象并没有感到零食断过粮,这里大部分都是因为奶奶的手巧加心灵的缘故。
奶奶终于在五年前的一天,丢下她深爱的我们和深爱的土地,到了另一个遥远的世界,我们就再也无缘她做的可口的饭菜,听她熟悉的声音了。我想,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大概也有一大群的孩子,成天围着她转来转去,成天吵着她要吃零食,谁让她那么能干,那么疼爱孩子们,那么勤劳,善良呢!
我离开老家出外打工已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出门在外,一杯水都是花钱买来的。我经常看到菜场,超市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叫不上名的新,奇特蔬菜和水果,也看到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天天都能尝到的南瓜和红薯。这时,我总是忍不住要买上一些这些粗杂粮,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回忆我们的童年,我们的人生,我们清贫又满足的过去岁月,还有我的奶奶...每每忆起,总是泪水涟涟。
-2006-09-20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