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的两场即学即用ABC的约练,第一场就是按照书上的内容和架构套用,第一次还不会变换去用,甚至用起来有些生硬,但是有一些对目标的感悟和以前有一点点不同的话,就和来访者进行一个确认的过程以后,在进行学习的变化后家人的反应,来访者不断向内观,衍出自我照顾的部分,的确是这样的,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我们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可能接纳别人,尊重别人,这是系统观体现在目标上需要更多的停留和关注,所以在第二场重新去练习的时候,回应到来访者想要达到的目标,描述再具体一些,详细一些,看到再通过关系问句看到ta在乎的人,重新会看到自己身上时的变化后,所做的反应,始终围绕着来访者看中的重要人,重要的关系再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及时的觉察出来,哪一部分进行的稍快一点?的确是这样的,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我们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可能接纳别人,尊重别人,这是系统关也是家庭系统关的根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等人意识到这点时,学习生活更有信心,更有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到最后应该再回头看到自我照顾的重要性,也要落实现实生活中,看到来访者已经找到了,要持续进行,还有现在进行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一种方式的,觉察对自己的良性循环也是一个正向的影响,所以对自己,对家庭,对人际关系,对学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所以大事小事从自我做起。
跟着中16复盘中级课程内容,今天主讲老师主讲内容是例外问句和关系问句,通过老师的分享,例外的内容通过因应问句,咨询前的改变,过去的成功经验,通过实际的案例,具体化的呈现在微课当中,刘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要有这样的意识,今天暂且里理解例外的思维,带着这个觉察去尝试与探讨当事人的例外经验和资源,他是我们的放大镜,全方位的扩大来访者的资源,从各个面向,让来访者看到所拥有的优势地方,要不让来访者进行自我赋能,要不通过差异问句,看到来访者的改变,要不直接找他曾经拥有的成功经验,这些都可以拿来应用,怎样找到这些例外呢?猜还是例外的思维,用重新建构也好用自我赞美也行,都需要一个思维的转变过程,有的老师从一个用词用句开始转变,比如“你觉得哪些地方变得好一些?”/“你觉得哪些地方和以前不同?”,因为每个人对好的定义都不一样,会限制当事人的思维想象空间,而不同相对开放的空间更大一些,来访者回答的内容会相对多一些,也可以从不同上面找例外找资源,所以即使不管收获多少,重在参与,持续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