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什么蒙蔽了爱?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相互给予是我们天性所乐见的。
所以,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大部分生命投入对这两个问题的探寻之中:
是什么让我们当中有人悖离了天性中的善,做出暴力与毁灭性的行为?
又是什么使得有些人即使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与天性中的善相连?
艾提·海勒申在德国集中营的恶劣条件,依然保有慈悲之心?她在日记中写道:
遇到暴力事件我并不那么害怕,不是我勇敢,而是因为我清楚,站在我面前的是人,我想要尽我所能去理解任何人做的任何事。
今天早晨,一位心情不佳的年轻盖世太保冲着我大骂,我并未生气,油然而生的是一份真切的慈悲之情。
我甚至想问他:“你的童年过得不开心吗?女友的言行令你失望了吗?”他看上去那么烦躁、紧张、阴沉且虚弱。
我善意地对待这般可怜的年轻男子,一旦放纵自己将有多么危险。
——日记一则
19941-1943
让我们保持善意的因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语言及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了解善意因素的原因,是为了发现一种具体的沟通方法: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我称这种方法为非暴力沟通,也称为“善意沟通”。
1、转变注意力的焦点,非暴力沟通建立在语言以及特定的沟通方法上,让我们即使是在逆境中,也有能力活出人性的光芒。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
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非暴力沟通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是持续的提醒,让我们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训练注意力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要去的地方。我渴望的是,在生命中活出慈悲之心,让由衷的相互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每当我们想要丰盈他人的生命,由衷给予他人时,我们是出于心中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给予者和接受者都会从中受益。由衷地给予而非出于害怕、内疚、羞愧或是渴求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同时给予者因为看到自己为他人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也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肯定。
非暴力沟通原则是发自内心地给予,并尽我们所能让对方知道这是我们唯一的动机,他们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双方必然能以善意以待。
2、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它们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也是我们聚焦注意力的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观察人们做了什么并能清晰表达观察内容。
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
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比如整洁的共用空间。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觉察,我们清晰和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第四个要素,一个具体的请求,我们借助这个要素提出对他人的期许,希望他或她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当我们双方都将注意力持续聚焦在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双方的请求是什么?
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既可以先表达自己,也可以先同理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个要素的觉察,而非在交流中具体说了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方法”或是“语言”,而不是固定公式,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个人和文化习惯做出调整。
3、非暴力沟通的运用,无论在自我对话还是团体交流中,非暴力沟通能让我们在心中怀有善意。因而人们运用的范围是不同层面和多样的情境中,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与机构、心理辅导与咨询关系、外交与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纠纷与冲突。
有人在亲密关系中创造了深度的联结和关爱,有人在亲密关系中学会了聆听和表达,学着成长、接纳和爱,而不是一味地讨对方欢心。
让表达迟缓,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换一种方式表达从而减少与正常人摩擦而互受伤害。。
一位教师投入许多时间备课,可为了管理课堂纪律无法施展想要实现的创造性与贡献,也没能照顾到其他孩子的学习,于是对极个别孩子不当行为,这位教师会上百次地提醒他重新参与到课堂中。
一位医生通过非暴力沟通理解病人的需要以及特定时刻他们想要听些什么。一位女患者因此得到生活的乐趣。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自己建立连结,使我们得以流露与生俱来的慈悲之心。它指引我们通过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重新构建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培育深度倾听的能力,让我们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对待他人,并且发自内心的相互给予。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有人学会了爱自己,有人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了更深厚的连结,有人在工作或政治领域中建立了更有效的关系。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还被用来调和各个层面的纠纷和冲突。
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蒙蔽了人们心中的爱。
道德评判,认为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是不对的、不好的。
进行比较,让人们难以升起对人对己的善意。
道德批判和进行比较都是一种对他人的评论。
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类似,一方都认为另一方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要求自己满足对方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要素中的观察解决的是道德批判和进行比较的问题;请求要素解决的是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