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公司不养闲人”。这句话一般是上司用来训下属的,或者职场鸡汤号拿来励志的。但是我要说,当公司大了以后,闲人就像蘑菇一样,会自己生长出来。
创业公司会不会有闲人?当公司小的时候,不太容易有闲人,老板都盯着,谁都闲不下来。当团队人少的时候,沟通可以直接抬头说话,所有人都在一个会议室,每个人都认识,氛围也一般不会很差,不容易小透明。
这个阶段的企业如果度过了生存期,业务迎来了大发展,一旦忙不过来,就会开始招人。人一多,问题就来了。人是复杂的,当业务量增长的时候,我们本能想到的是,增加人就能处理过来。但是人数的增加与效率的增加,并不是完全同比例的。人与人是会内耗与斗争的,所以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这种斗争是怎么来的?当业务量增长,人多了以后,首先要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部门有自己的职责,引入不同的流程,把公司赚钱的业务跑起来。所以以前一件事情,可能两三个人协作,就能解决。但是当人多了以后,可能要五六个人,甚至十多个人才能完成。这个时候,一个业务的交付,本质上就变成了流程驱动,流程上面再挂着人。人像零件一样,可以随时换的。
企业一般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没有流程,都是靠人的感觉与记忆来,每次都不一样。第二阶段是,有了太多的流程,每个人都不想额外担当责任,于是流程绑住了真正要做事、革新的人,企业丢掉了市场机会。
在第一阶段,也即原始阶段,一堆人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效率不高,错误百出。此时如果有管理能力强的负责人,带领成员梳理出一套流程,统一了工作规范,协同的效率就会提升起来。
流程一旦出现以后,便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力。流程节省了人的脑力,让人感到舒服,于是在流程上的人,便倾向于让流程不要变化了。人有很强的适应力,即便是不合理的流程,时间一长,也就能习惯了。而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有一些工作的“剩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而一旦熟练以后,就会相对轻松起来。
而我们的部门往往也配合着流程,会形成一个一个小小山头。当形成了小山头以后,山头里积累的“剩余”,就像小金库一样,这个部门的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往往会享受到这种剩余的滋养。这种滋养下,闲人就会生长出来。
闲人的生长其实并不一定是个人有多坏,我倒认为是环境的驱动,让人经评估认为,成为闲人会收获更多的效用。
比如很多职场新人,还是想努力一把的,但是他的上进的尝试如果没有得到认可,或者没有被看见,那经过几次事件以后,就会开始寻找偷懒的空间:反正干多干少都差不多,干得多错得多,不如不干。于是一个闲人生长出来了。
比如有的职场老人,位置升到一定高度的,就会想,我已经混到差不多了,再往上走也希望不大,所以不要出错,慢慢混到退休,就安稳了。于是采用保守策略,不求激进,也不多做事。于是,一个闲人生长出来了。
比如有的人,找一个工作就是为了图个安稳,混口饭吃,哪怕自己有一些能力,也未必想多做太多事情。还有的人,即便看到了问题,但是从流程角度考虑,也不愿意站出来,因为这样很麻烦。
当闲人生长出来以后,是很难消除的。企业的高层可能知道公司有闲人,于是动手清除闲人,但是企业高层不可能自己动手,需要通过中层到基层的执行,但是这条执行路径上,本身也散布着各种闲人。所以如果你让闲人去清理闲人,最后你会得到一堆闲人。
那要怎么办呢?
从企业层面,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做好企业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重点在于业务能贴近市场,敏捷调整,防止流程僵化,把闲人都抖落出来;文化建设上,要形成主体意识,培养担当精神,戒除小农意识,树立长远目标。这些看似很虚的工作,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同步进行规划与建设。也就是说,企业在长大的时候,既要生长经济能力的肌肉,也要生长精神力量的骨骼。如果企业业务的发展与管理能力的建设,没有同步推进的话,由于逆选择的效率,企业最后会吸引一堆闲人把公司给整没。
从个人层面,积极的方面就是,如果企业有闲人,那就可以给忙人更多锻炼的机会。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到这家企业,通过做更多事情,锻炼你自己,可以用别人家的公司练习你自己的本事。练好了本事,你是有离开公司的本事的,到时你可以选择,也有选择。当然,也会有消极的作用,就是既然你明白,只要公司大了,都能长出闲人,那也许就不差你一个闲人了。对于那些想要躺平的年轻人而言,找一个大企业在里面做一个闲人,也许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吧。
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就像一场博弈,也是一场斗争。我们在家庭之外,就要与一群陌生人在一起花掉自己醒着的大多数时间,然后一不留神就到退休了。所以不管你要做什么,采用什么策略,都要让你自己能当下开心,长远开心,持续开心!当然,笑一会还不够,一直笑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