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独舞
图片 | 独舞
九月,从澳洲回到了中国,离开时的决绝颇有当年出国打工度假的气势。我是一个做决定能纠结到死的人,但一旦决定了,便头也不回。
所以,无论是两年前放弃稳定的工作跑去澳洲打工度假,还是两年后放弃澳洲简单自由的生活回来重新开始,我都没有后悔过。因为,任何决定,都没有对错。能谈的上后悔的,是我们不曾认真对待过自己的选择。
九月,从澳洲回到中国;从漂泊的人变成回家的孩子;从拼命工作的“十三妹”变成无业游民……其实,想要和你们分享的还是挺多的。
接下来,还是按往常一样,从工作、阅读、写作、旅行和寄语这几个方面来做整月的复盘和回顾吧。
工作:我从拼命十三妹变成了无业游民
回想起在土澳有工作的日子,其实真的觉得自己还有那么点努力。很多时候,上完白天的班,也顾不上吃晚饭,就开着老爷车去赶晚上的班,颇有拼命十三妹的感觉。
在澳洲工作久了,人会变得单纯,但也会觉得无意义。日复一日的工作,会让人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觉得这种用时间换钱的日子是对生命的一种极大浪费。可迫于生存本身,我们又不得不去忍受。
幸运的是,年轻,是我们还能重新选择一切的底气。
回国后,没有急着投简历找工作,而是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其实是无业游民)。
经常,会收到读者和朋友们的“关心”,问及我回国后的打算。我一直都说:“暂且不确定,先当个自由的无业游民吧。”
其实,我知道这是敷衍,但我真的不想去解释那么多。别人不理解也好、遭人嫌弃也罢,其实都跟我关系不大,我只需对自己负责就好。
看着以前的那些朋友天天拼搏在职场,朝九晚五,只能赶着节假日出行。我这个无业游民,似乎还是那么不合群,依然没有找回自己的社交圈。我常常感叹着“自由真好”,却又一边在自我怀疑。
值得感恩的是,我最爱的家人,都支持并肯定了我的选择,让我没有负担地自由着。如今,赚的钱少了,可人却是自由的。
熊培云在《慈悲与玫瑰》里说:
每天我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沉浸其中,这样的日子是有意义的。
看到这句话时,心头一颤。因为,这就是我此刻的状态啊,坐在自己的桌前,读书、写字、远离人群。
这种不用为谋生去卖时间的日子,真是太宝贵了。那种满足感,就像高中时,从并不多的生活费中攒了一笔巨款,给自己买了一部MP3偷偷听周杰伦一样满足。
阅读:读书,是一个遇见自己的过程
九月上旬,一直处于旅行的状态,在看不同的风景、在和新认识的人交流。直到回国后,才开始把阅读重新捡起来。回来后,读的第一本书是熊培云的《慈悲与玫瑰》。
今天,我不想给你们介绍这本书是什么,也不想和你们分享读后的心得与收获,而是想和你们谈谈关于阅读,我的两点新认知:
读书,其实是一个遇见自己的过程。
毕业后,慢慢地有了点社会阅历。出国后,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也变得宽阔了。这一切的经历,有时看似是无用的,但当我坐下来、静心阅读时,会发现:这一切的经历,其实都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理解力与同理心。
年轻时,看了一本书,以为自己收获了很多,但其实那些收获都浮在表层,自己只是copy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有了一些经历后,再重读一本书,才会觉得是真读了。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开始能理解作者了,会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有时,我妈看到我在读书,会不解地问道:你都毕业了,还读书?有用吗?
往往,我不做任何解释。因为,我从没指望过她能理解年轻人对于那些“虚空”的真相的渴求。而阅读,让我知道:那些不被理解的事,其实有人在理解着。那种平行时空里遇见另一个自己的感觉,特别棒。
读书,不是为了让你转述作者的深度。
以前,我喜欢干一件事,就是读完一本书后,会把书中那些金句摘录下来,偶尔还会编辑成文章发出来。这么做,不能说没有益处,但其实更多的是虚荣,在某种层面上,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深度。
可思想深度这回事,倘若少了阅历的支撑,其实都只是空中楼阁,看似惊艳,实则只是纸上谈兵。
把一本书中的金句背了十几遍,记下来了。但若无阅历,等写作时,想要运用,其实你还是联系不到。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让你转述作者的深度,而是通过阅读去把自己的经历理论化、深刻化。
读大学时,老师讲过一句话: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务实理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实践。如今想来,真的是这么回事。
写作: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后,突然想骂自己一句:啊呸,真矫情。
可是,转念一想,好像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作家博尔赫斯说的:
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而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你看,作家大牛说这句话,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不矫情,还觉得特别好,想分分钟摘录下来,以自我勉励。但如果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说这句话,恐怕就会被读者们骂矫情了。
想来,还是自己的“道行”太浅,对文学的追求也没么纯粹,连说句矫情的话都没有底气。
对于我们这种想靠文字来谋生的年轻人而言,其实,说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那就真显得矫情了。
公众号这几年来,一直都没抱着赚钱的目的在写,大多时候,写作其实是为了记录成长、让自己心安。可是,写着写着,慢慢有了点读者后,会觉得: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坚持写下来,真的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也为了点好的名声。
但是,不管怎样,写文时的自己,其实是完全纯粹的状态。写些算不上深刻但却无比真实的东西,是态度、也是底线,这使我心安。
谢谢你们,还在关注着我、看着我的成长。
旅行:我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肉身与心灵
九月,兑换了费沙岛之旅、重回了悉尼、又来到了南宁过国庆。
好像,小时候幻想的环游世界,如今竟然在一点点地实现。步履不停、不断地探索着这个世界的美好,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三天两夜的费沙岛之旅,第一次走进雨林区,看着纪录片里的参天大树迎面而来时,无数种关于“荒野求生”的画面涌入脑中;第一次坐着四驱大巴驰骋在沙滩高速路,听着音乐,看着海浪一层又一层地铺展而来,简直就像行走在电影中;第一次住进森林酒店,一推开阳台的门,就是扑面而来的森林,晚上伴着虫鸣声入睡、早上在鸟叫声(其实主要是闹钟声)中醒来,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的那些农村生活的经历。
如果可以,待年老时,就当个岛民,过着简单又安静的日子,那真是无比圆满的一生了。
时隔两年,重回悉尼,见了一些老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悉尼港依旧繁华、歌剧院依然巍峨、Bondi海滩依旧人潮拥挤……但相比于当初那个刚来土澳的自己,我却变化了很多。
这两年的土澳生活,让我心态更加平稳了,也学会了接纳更多的事情。有时候,无法快速找到生活的答案时,就把事情放一放、再看一看,时间最终都会给出答案。这种沉稳的状态,是自己所喜欢的,也是这两年的成长。
记得当初刚去悉尼时,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国、一个人来到一个体制和生活方式都完全不同的的地方。在悉尼,没有家人、朋友,甚至,我连攻略都不曾做过。
那时的自己,及像个婴儿一样,从走路、说话开始学起,后来,自己慢慢在悉尼生存了下来,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之旅。在悉尼的那段时光,我是一种清零的状态,把一切的遇见都当成一场自我成长。
如今,再回悉尼,会不自觉地把它和墨尔本相比,会觉得它的城市文化、人文气息和舒适程度真的比不上墨尔本,但我依然还很喜欢它。因为,我喜欢悉尼,其实喜欢的是当初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那个自己。
回国后,在家住了半个月,又飞到了南宁,打算这个国庆在南宁过。26号抵达南宁,到今天,也算是小住了几日。
男朋友的妈妈和外婆,做的饭真的很好吃;南宁的米粉、螺蛳粉也好吃得让人想哭;广西的那些热带水果,大多都是心头爱。
来南宁几天,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南宁,也太太太好吃了吧。
然而,这些味蕾的享受终究是浅层的愉悦,而关于这座城市的探寻才是此行的关键。关于未来,要不要生活在这座城市,还未决定。此刻,就过好当下的日子,时间也终会给出答案。
每一次旅行,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会从起初的期待、激动和惊喜,到情绪正常后的偶感孤独,这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每一次将自己清零的过程。
旅行不是药,解不了生活的苟且。旅行只是一次认识世界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寄语:十句话,赠给十月和你
最后,依旧是写下十句话,赠给十月,也赠给你:
1、所谓成长,不是变好、不是向上,而是变复杂。
2、人终究是孤独的,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里,命运也各有不同。
3、人是越经历越平和。
4、真正的慈悲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既不无视他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
5、为自己爱的家人付出并被珍惜,真的是一件幸福感极强的事。
6、九月,我拾起了记账的习惯,记账的初衷是:尽量过上一种简约的生活,不把钱浪费在意义不大的事情上。记账后才发现:体面地活着,真贵。
7、用结果说话,是最高级的励志。
8、去闯、去接触、去竞争,才是年轻最该拥有的样子。
9、没有谁会喜欢“包袱”,男人或女人,都一样。不成为对方的负担,经济和情感独立,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前提。
10、再分享一次:当你做了一个决定后,72小时内如果没有行动,那你几乎很难再去做了。所以,一旦想好了,就立马去执行,不要犹豫。
以上便是九月总结和这段时间里我的个人感悟,与你们共勉。
我们十月总结见。
-END-
作者简介
独舞:自由撰稿人,澳洲打工度假者,成长中的旅行体验师。一个行走在土澳并认真写字的姑娘。
微信公众号:遇见独舞(kbzddw2016)
微博@独舞Sudy
知乎:独舞Sudy
个人微信号:sudyduwu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