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应接不暇的消息让人容易陷入焦虑当中,焦虑的问题似乎就是这个社会的标配一样存在着。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了焦虑,突然空出一大段时间,却发现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的时间全都浪费在摇摆不定上,真正最后选择去做时,又想赶紧在这件事中拿到结果。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刻看到效果,这源自天性。
这些天给自己学习又加了筹码,开始学习北师大马哲博士郭继承老师的《论语》课。
对孔子的新认知定然会燃起兴趣,老师设计的课程又非常生动,在听书过程中刺激着本能脑和情绪脑,让处在兴奋中,而课后作业就需要理智脑做出思考再完成。加入了思考后的大脑就显得不那么兴奋了,从开始的喜欢听到后来交作业,性质就变成了焦虑。
缺少兴趣支撑再去做事时,行动就开始变得缓慢。
而有截止时间的交付却又像是身后"小皮鞭"被赶着往前走,一时间学习变成了困难模式,避难趋易的本能第一时间就给拉闸了。
如果我们什么都愿意找捷径,听个课程就想提升认知层次,读本书就想掌握某项技能,急于求成的天性下,人就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在提升认知这条路上,应该秉承: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再计划,形成闭环,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在《认知觉醒》这本书提出一个观点:在拉伸区练习。
回顾整件焦虑事件,刚开课的《论语》属于新接触的课程,一开始就应该从最简单的学起,首先应该是知人,对孔子这个人了解透彻,再去论事,从孔子所处的时空环境下看事情。
而焦虑的根源就是贪多,想一口气吃成胖子。
也许会有人和我一样犯同样的错误,贪多求全的学习模式太浅,就容易做表面工作,就如同同时选购太多的书,却反而光求了读书速度却忽略了读书的目的。
樊登老师讲: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没必要把书中全部内容读懂,而是在书中找到那个打动你的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你所处的生活和工作过程进行指导。
学习是个持久的过程,必须有耐心,不急不躁才能稳步向前。而人的天性就是急于求成,喜欢马上看到效果,但要觉知的是学习从来不是一条线性曲线。
得知自己背后的行为趋势后,提高自己的意识,就能看清事物本质。
不禁思考为什么减肥市场永远有人参与其中,就是因为人的天性在起作用。
避难趋易,减肥最大的动机理论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而面对满桌的美食,你能不心动么?嘴上说着这段时间要减肥,肢体却做出诚实的表达,把桌上的美食塞到了嘴边,明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却因为运动会太累,陷入"明日复明日"诅咒。
于是各种减肥产品频出,今天是种咖啡饮,明天换成减肥巧克力,后天变成敷药包,总是想要"立刻"看到效果,这就是急于求成的天性。
一次和我的健身教练聊天,他就说他的一位学员在做减脂特膳时,就跟着一起减肥,真的起了效果,承重掉秤20斤,而就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事时,还是用美食来给自己做疏解,因为美食这条甜品路太容易上路了。
在半年后的时间,她再一次找到健身教练要求再次减肥,原因是在吃上没有注意,身体又回弹了回来。
兜兜转转很多时候,减肥总是那相同的一波人,她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没有照顾好自己表现出来的相,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始终交错进行着。
世面上的减肥产品也是看到人们这种反复,继而看到了商机,产品不断变化以满足人们需求。
这个时代的节奏变快加速了人们的焦虑感,而我们又太容易急于求成了,着急长大、着急出发、着急掌握某项技能。而成长就是应该按照规律办事的过程。
每天的日精进,就应该是播种的时候,到了季节自然就会有收获。
时代提速,反而应该提醒自己慢下来,有了思考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好过表面做功夫,慢下来才有降低出错率的可能。
越是难走的路,越是难熬的日子,才是修炼的开始。
不够坚定、不够纯粹、不够智慧,好多东西只要是参半,就会变成人痛苦的源泉,宁愿蠢一点,也不要做半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