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张宏杰是历史学者和通俗史作家,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大名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他的成名作。在这本书中,张宏杰通过对明朝七个人物生平介绍,用通俗易懂方式向我们解读了大明历史。
(一)大明朝的两个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未年,安徽凤阳,十五岁时父亲、哥哥去世,为了生活去庙里当了和尚,十八岁开始流浪,后被迫参加元未农民起义。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壮大了自己的起义队伍,取得了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权。在这过程中,朱元璋也暴露出了他的两面性,在仁义道德后面隐藏着他的厚黑的一面,他在鄱阳湖与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陈友谅激战,直至把他消灭;他投降过元朝朝庭,还做过元朝的大官;他表面上要把他的老领导接来“坐天下”,结果又派人把老领导所坐的船凿穿弄死在江中,朱元璋靠狡黠流氓化手段当上了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他制造两大冤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开国功臣几乎被除尽,为了监督控制大臣们行动,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为保大明江山永续,他命人写下《皇明祖训》,教育他的子孙后代要按照他的行为规范去当皇帝,朱元璋为了把地主手上的土地收归国有,号召老百姓举报地主富豪们不法行为,然后给他们定罪,把没收土地再分给老百姓耕种。
大明的另外一个皇帝明成祖朱棣与其父亲性格非常相似。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元璋死后不久就起来造反,从北京打进了南京城,杀掉了几位不肯投降的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篡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建文帝下落不明。为了掩盖自己篡夺皇位的事实,遮盖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朱棣使出浑身解数,五征漠北,扩大大明的疆域,令郑和七下西洋,迁都北京,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确实为大明王朝做了不少事情。
纵观明朝历史,这两位皇帝才能还是极高的,之后的皇帝才能就差了,且表现多奇奇怪怪,有皇帝数十年不上朝,有喜欢做木工的皇帝,也有整日沉湎声色不理朝政,当上皇帝不久就死掉的,但朱元璋和朱棣的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还是给大明朝官僚们树了不好榜样。
(二)四个大臣的面孔
如果皇帝是公司经理,那么大臣就是公司员工。大臣专为皇帝做事,有些大臣受到皇帝讲仁义道德一面影响,也叫“清流派”,他们忠实于朝庭,全心全意为国家做事,清正廉洁,最著名的有海瑞和郑成功,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愚忠,海瑞当官一身刚直不阿,不徇私情,家人、下属无不贫困潦倒;清朝攻入紫金城之后,为了招安郑成功,以杀其父亲相威胁,要他投降大清国,但郑成功坚定拒绝,不背叛大明王朝。
在臣子中受皇帝厚黑一面影响的叫“厚黑派”,典型大臣也有二位,魏忠贤和吴三桂,魏忠贤打着为皇帝分忧解难的旗帜,私下广收门徒,独断专权,人称“九干岁”,吴三桂为了自己的前途,引清军入关,成为清朝打击明朝的大杀器,他们俩共同一面嘴上高喊着仁义道德,实际上用厚黑之术维护着自己的一己私利。
明朝皇帝让“清流派”和“厚黑派”共存,皇帝时而打压一方,时而安抚一方,保持双方力量相对平衡,让政权得以维系、运转。
(三)明朝的百姓。百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封建帝王根本不会考虑百姓的想法。当老百姓被逼走投无路,发生农民起义,皇帝才会重视。明朝未年老百姓民不聊生,逃离土地成为流民,纷纷起义,武装夺取政权。例如,张献忠他本身也是农民出生,曾做过捕快,具有在体制内工作经验,他带农民起义军打到四川,并建立了大西政权,但他没有朱元璋聪明,去建立仁义之师,他大肆杀戮,极端残忍,激起民怨,最后在逃亡途中被清兵所杀。
这里张献忠就是明朝百姓的代表人物,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大多就是这样,农民起义推翻一个王朝,取得政权后,任用新的官僚统治,然后渐渐官僚贪污腐败,老百姓被逼起义,起义推翻一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循环往复。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揭示了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规律,大明这七张面孔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底线,始终表里如一,一味愚忠或厚黑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