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不落言筌“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 ”
我们总在嘴上说着“追逐自由”,可是我们的生活乃至精神无疑不受到各种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
现代人的自由观念有两种状态:
一方面他变得更加的独立自主,他拥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他变得更加不满于现实,开始评判一切。
另一方面同时他感觉到内心的焦虑,彷徨与孤寂,他无法承受这种心理状态,以致他开始臣服于另一种可以使他摆脱现下状况的环境。
但是无论现实如何,我们始终要有忠臣于自己的自由。
1 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自由
萨古鲁曾言“只有你的快乐和幸福不附属于任何人或物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否则,无论你被关在监狱里,还是走在大街上,你依然是自己的囚犯。”
我们从未真正去追逐过自己的梦想与未来,我们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满足之上而非自己。
我们一直在为他人的快乐而心甘情愿地付出,却未曾想过自己。
王德顺,80几岁仍然坚持运动,追逐梦想。
他40几岁的时候辞了职,成了没有家没有工资的独立人,追求艺术的自由。
后来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一起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夫妻俩彼此互相扶持和信任,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责怪对方。
他们看到路上另外两个老人家一个拉二胡一个讨钱,还会开玩笑说他们两个大概有一天也会变成那样。
当时,王德顺的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1毛钱,给了那两位卖艺的老人家,在几乎清一色的1分钱中,他们的1毛钱有太多郑重的敬意。
虽然过去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终究成功了。
他们开创了中国的哑剧,又开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活雕塑表演形式。
为了活雕塑的表演,王德顺去健身房练掉了他身上的肥肉,因为他要让自己在舞台上看起来就是一座雕塑,完美的雕塑,没有肥肉,只有健美的身体。
甚至他还练就了用后背呼吸的技能,因为他不能让舞台上的雕塑用肚子呼吸。
王德顺一生从未放弃,他没有抱怨的不公,而是用时间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在现代的经济制度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附着与利益之下的孤独感已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我们创造了资本,可是现在资本却凌驾与人类之上,它控制着我们,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沦为它的奴隶。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所说的“自由”,已经成为社会的自由,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我们在扮演着社会规则所固定的那个“自我”,我们一方面努力地在为自己奋斗,另一方面我们在牺牲自我,毫无选择余地。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去抵制外界环境的束缚,我们更要冲破内心的枷锁,去寻求能够真正让我们认清自身从而更好地生活的自由。
2 学会承认并接受孤独
恰如叔本华所言“为了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失掉了四分之三的自己。”
社会让每一个人完全依赖于自己。
你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成败与否皆是你自己的事。
这种情况导致的是利己主义的出现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淡薄。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即使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对方的身体安危,而是他是否在“碰瓷”,损坏了自身的利益。
何其悲哉。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欧丽娟在一次演讲中讲到:
相信大家都知道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一首诗我们会被它所鼓舞,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阔的宇宙。
视野投射到宇宙,我们就不会只聚焦在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悲喜。
陈子昂在那么孤独的状况之下,一个人独自登上了幽州台,流下了英雄之泪。
那个泪水像是鲁迅的“呐喊”。我很自然地就做了这两个联想,鲁迅为什么要呐喊,他说得非常好。
在他的自序里面说,一个人如果当他感受到一种极端的孤独,如同置身在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时候,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但是鲁迅在感受到这个孤独的同时,他认为还是应该做一点也许没有实质意义、没有实质作用的呐喊。
为什么呢?因为旷野中还是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要发出声音,即便随风飞逝,没有人听到,但是你该唤醒、该敲起警钟的人,还是应该努力去做,而那些人感受到同样的孤独跟寂寞。
所以鲁迅说,你现在大嚷起来,去呐喊,不一定能够创造出觉醒的幸福的人。
但是为什么他还是愿意去做?他说因为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寂寞的悲哀,于是有时候仍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你的眼泪如果可以鼓舞别人往前走,你当然要“独怆然而涕下”,所以鲁迅呐喊了,而陈子昂也不惜从高高的台上飞溅他孤独的眼泪。
所以两种不同的眼泪,代表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觉得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顶天立地,即便孤独,他所塑造的是一个勇者的形象,即使孤独,即使流泪,他还是大踏步往前走,以力量来鼓舞后继不知何者,所以他形同北极星。
他望向宇宙的眼睛,在泪光中所闪烁的是奋斗与坚持,所以他的眼泪会鼓舞我们,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人真的可以决定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当资本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世界的情感陷入了一种麻木真空的状态。
孤独感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甚至灵魂,它是一种冰冷且无情的现实孤独。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我们开始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尽情放纵,吃喝玩乐,可是内心仍旧充满了空虚与孤寂。
因为我们无法承受孤独,所以我们选择同流合污。
我们渐渐失去了作为自我的自由,我们心甘情愿地将自我放逐,流落世俗。
要知道没有人能够摆脱孤独,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去享受孤独。
蒋勋说过“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
3 将自由留给自己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学生问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自由?
哪一种自由?大师反问道。
第一种自由是愚昧,就像一匹马想要把骑马的人甩下来,然而这么做却只会让骑马人把它身上的缰绳拽得更紧了。
第二种自由是后悔,就如同船只失事,可是船上的人却还继续留在船上,而不是去搭救生艇。
第三种自由是洞见。遗憾的是,这种自由总是在愚昧和后悔之后才来到的。就像是风中摇曳的芦苇,它懂得柔弱地放弃无谓的挣扎,因而能够屹立不倒。
学生问说:仅此而已吗?
大师说:“有些人认为他们能够追求灵魂的自由,但事实上是伟大的灵魂在透过他们在运作,人只是伟大灵魂运作的工具。
而对于那些允许伟大的灵魂透过他们而运作的人,有时候才会获得些许的自由。”
在现代经济制度下,个人资本的所得或者所谓的成功只是构成这个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环,微乎其微。
而决定你重要性的依凭是你资本的多寡,而非你到底是谁,这无关紧要。
它要求我们奉献自己。
个人附着于这个体系之下,逐渐失去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奉献自己的一切,个人就是这个体系的奴隶。
我们将自己投身于这个永无止境的不为己的奉献中,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我们的生活需要金钱的支持。
这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将自由留给生活的同时是否想过将它留一些给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幻想着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很少有人去想过成为自己。
将自由留给自己,让我们的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我们的灵魂不至于荒芜孤寂,寸草不生。
我们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了社会,我们麻木不仁地扮演着自身的角色,却唯独忘了扮演自己。
我们失去了作为自我的自由,我们冷眼旁观地看着周遭荒唐的一切,却始终忘了看看自己。
所以别在本该肆意的人生里最后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