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身心灵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沉醉在爱,接纳,合一的抽象概念里,模糊了是非对错的思维判断,忽略了理性,以感性为荣。而我本身又是一个群星狮子座,火元素最甚,水土其次,没有风元素,更导致我为人处世大多凭着直觉本能和热情冲动,不经大脑思考,也不太深究前因后果,就像是猪八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
而这种不经思考判断的行为,往往给自己带来很多欺骗伤害,虽然依旧保持自己内心的单纯,却不懂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只能又钻进身心灵的温柔乡里疗愈自己,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保持单纯没有错,但一个人没有经过复杂后,你不懂什么叫单纯,那只叫愚昧和幼稚。表面看似平静,可处处都有些艰险。一个不小心就掉入陷阱,你就会对自己的单纯失去信心。对于生活中的所有艰难险阻,你都要了解,你都要知道怎么适应,你才知道怎么保持你的单纯和诚信。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我根据自己的热爱,用感性做出选择,一旦遇到了挫折,理性才跳出来解决问题。但如果最初的选择过于理性,一旦遇到了问题,感性会不会也跳出来拖后腿?该如何在理性和感性这两端之间找到平衡?
直到我看到梁宁老师的一段话:“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会成功,麻木的人不会幸福。”
这让我突然清醒过来:很多自以为感性的人,不过是追随自己的本能,好吃懒做、喜怒无常而已;很多自以为理性的人,不过是对世界的感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而已。
把冷漠自私、精于算计当成理性,把无知任性、为所欲为当成感性,这是对理性与感性的最大扭曲与误解。理性和感性并不是凭直觉,也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品质,而是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经历很多历练,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拥有的品质。
禅的精髓就是两句话:“于荆棘丛中下足,于月明帘下转身。”在一丛荆棘上面要把脚放上去,在明月映照着垂帘的美景前要转身离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不趋乐避苦。
佛陀当时就用了一种不趋乐、不避苦的办法,来达成内心的一个稳定度跟平等性。成佛的这种状态,其实是违背人性的。这何尝不是用理性来纠正我们本能的反应?
相反地,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设定了各种标准和目标,达成了一个目标之后,还想要有第二个、更高的目标。当我们奴役身心去达成这些目标,终于拥有了人人艳羡的条件,才发现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到非常低落的状态。我们的喜悦不见了,美感不见了,爱的能力也不见了,所有的高层意识,都展现不出来了。
身体能量不够高,绝对不可能有正向的生命品质。当传统意义上的追求成功变成颠倒梦想、本末倒置,就需要用感性来激发我们麻木的心灵。
事实上,我们不必把欲望和现实生活撇掉,去进行一种刻意的训练,我们既要完成自我实现,也要适度地追求欲望的达成,我们该用脑时就用脑,该忙碌时就忙碌,时时刻刻都可以在红尘里面,维持住正确的中道实相的观察,这才是在现代化生活方式之中的自我修行之道。
一个人最好生活态度就是,他的心是打开的,在实现外在的自我价值的同时,维持着内在的返观自照,这大概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合二为一。
所以,不要再用感性和理性作为我们好逸恶劳、反复无常或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借口了,愿我们都能通过学习和练习,引导感性与理性和谐地互动与流动,进入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灵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