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群里,经常看到别人写的读后感,分外精彩,感受颇多,观点新颖。而自己看过以后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说是读了个寂寞,一点儿也不过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小说《时间的答案》里对于读书没有想法里的论述,觉得有些道理,或许也是为自己寻找的借口。
书中的“我“也是读过许多书不能够概括所讲的内容,也没有个人见解,朋友董小满就说:“不是所有东西都会浮在水面之上的,它们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深藏在我们心底,在需要的时候出现,给我们一种力量,就像给植物浇的水,会变成植物的养分,这样才能茁壮成长。这是隐形的价值,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我的理解是,读过的书自我感觉没有吸收,其它会化作隐形的价值,在以后不经意间显现出来,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
这本书里还有一种观点,什么人读什么书,也可以说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探讨了读书的功力性。
这本书虽说是一本小说,在里面我读出了现实中生活的人生,如何面对孤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取舍。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让人深切的感受到,父母用为你好来限制子女行为,子女为了摆脱控制,逃离家庭,追寻梦想、、、、、、
孩子幼小的心灵被父母无形中伤害,对他成长的路道上的影响可能伴随一生,一定要注意不要将个人理想让孩子背负,这沉重的枷锁会压的孩子只想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