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曾在演讲中提到,人应当具备两种重要能力:纠错能力与及时止损的能力。今天,我想谈谈自己对纠错能力的理解。
纠错能力并非仅仅是改正错误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它更类似于管理学中强调的执行力。当战略目标确定后,唯有通过切实执行才能实现。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总是习惯反复谋划、深思熟虑,试图找出所有潜在问题。可往往等我还在做准备时,别人早已大步向前。曾经我一直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但目睹了身边一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
有家公司是做熔炼炉的,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起初,他们的炉子单炉只能熔化几百公斤材料,后来逐步提升到一吨、两吨乃至三吨,在这个水平维持了许多年。后来,公司股权架构调整,引入一家大公司作为大股东,大股东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尽管双方所处行业不同,存在一定隔阂,但凭借集团的支持,公司果断从原本的中低端客户路线转向高端路线。
有一次,客户询问能否制造一台100吨的炉子,这将是全球单台最大的熔炼炉。公司团队经过一整晚的讨论,最终给出肯定答复。在后续研发、生产和试机过程中,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但他们没有退缩。无数个日夜,团队成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和实验,对每一个运行参数都进行仔细跟踪、记录和调整。最终,历时一年多,这台炉子成功运行,公司也借此一举奠定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这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强大的纠错能力,而这其实就是执行力的体现。
再看看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如今,国家高度重视腐败问题,严厉打击的同时,对工作的追责也愈发严格。然而,这却导致部分企业和部门出现形式主义盛行的现象,表面工作做得漂亮,实际行动却大打折扣,甚至通过外包将工作推出去,效率极其低下。由于追责严格,且法律条款解释权在上级,一些人秉持“宁可做过,不可不及”的心态,于是出现一两个人干活,一群人围观的荒诞场景。每个人做事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撇清自己的责任,一旦出问题,开会讨论的往往是谁都不愿承担责任。
回想我以前工作时,一旦犯错造成损失,面临的罚款数额巨大。由于工资本身不高,所以每次出问题,大家都尽量隐瞒,不到瞒不住绝不汇报,或者在报表提报时将损耗慢慢平摊,只让人看到损耗略高,而看不出是问题导致的。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无法总结经验教训,更别说进行创新改善的尝试了,因为一旦失败,换来的只有责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公司对于员工无意中犯下的错误,罚款力度很小,而是更注重研究是不是流程存在问题。员工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能够坦然认错,与公司一起优化流程。在这样的氛围下,员工也敢于大胆尝试创新,尽管可能会付出一定成本,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带来显著效益。
曾经有一本名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在管理培训中经常被提及,年轻时的我也曾深受鼓舞。但如今,这个故事却鲜有人再提。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新审视纠错能力时,突然又想起了这个故事。曾经的我也充满探索精神,喜欢尝试新事物,然而一次次的失败加上无情的批评,尤其是那种站在道德高度的追责,让我渐渐失去了这份勇气。所以说,企业管理总是强调执行,但若没有能够滋养执行的制度,所谓的执行也只是表面功夫,上级说什么就做什么,这并非真正的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