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剩下的人,好像在这方面也没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没有了另外一些人的烦恼 —— 让人感觉真是“不公平”!那些没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这样的:
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这就是价值观决定命运(或者说轻一点:价值观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绝佳例子:
什么是价值观来着?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就这么简单。
那么,正题来了,请问:
人生什么最重要?
答案也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
,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个,“ 选择 ”。再进一步仔细看,人这一辈子需要拼了命去选好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选择什么工作,到时候了选择和谁结婚,如果创业的话选择什么赛道,等有闲钱了选择什么项目投资…… 所谓的“大事”大抵上也就这些,也许还有别的,可总是数量并不多 。
大智慧就是要用到这些大事儿上。至于别的地方么,难得糊涂其实是好建议。
之前的文章里,其实我们已经提到过,每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的专栏,每一期都是在各个角度、维度锤炼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进而在那个角度或者维度上做出选择。比如,我们知道了注意力更重要、更宝贵,那么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知道了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那么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知道了投资的刚需是避险而不是冒险,那么我们就是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所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质量。再进一步,做选择的更深的方法论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我个人超级迷恋那种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原理):
添加必要的条件。
我先给你讲讲另外一个事儿。
亚马逊(Amazon.com)现在已然是互联网巨头,它也是地球上第一个真正成功的电商企业(Amazon 1995 年成立,Ebay 1995 年成立,Netflix 1997 年成立,阿里巴巴 1999 年成立,京东商城 2004 年成立……)。那么亚马逊选择的第一个商品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是书。
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亚马逊选择的商品是书,而不是别的什么呢?杰夫·贝索斯在一次私下的分享中提到他们当年为什么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书作为他们的主营产品:
市场一定要足够大;
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消费者复购率要足够高;
更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选择一个售后成本很低,甚至干脆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
再一次,这又是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如果,在每个条件中,都严格地去掉 90% 的选项,那最终,就是一万个商品里,只有一个能够满足条件…… 事后复盘之时,所谓的“秘密”就会显得过于简单,可实际上,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能够做出这样高质量的选择的任何团队,做不成大事才怪呢。
我们再把选择的深层次方法论重新断句理解一下:
(添加)(必要的)(条件)……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有没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的不必要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就没有意义 —— 笨一点的,就直接成了“伸手党”;聪明一点的,不自觉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坑:整天讨论“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选择”这类因为含混其辞所以始终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哲思”……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但也明白了,那条件必须是“必要的条件 ” —— 选择,是在我眼里“奥卡姆剃刀原则”最应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地方。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 Wikipedia 上看看“奥卡姆剃刀法则(Ockham's Razor)”究竟是什么。“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的解读 —— 事实上,奥卡姆以很多种方式陈述过这个法则。而我在选择上选择应用奥卡姆剃刀原则,是用“类比方法论”,思考: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结果发现,在做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剩男剩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于把太多没必要(或者没那么必要)的条件放进来,进而导致选项全部被过滤掉。而亚马逊当初的选择最终被证明为是极为明智的,肯定是由于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只放进来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并确实严格依据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去筛选,最终找到那“难得的选项”。
当我们讨论成功案例的时候,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
我就不信这些当初他们都想到了!
事实上,高质量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 —— 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选择足够正确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胜算更高,这是很显然的,是吧?
我个人是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但不断进步也有坏处,那坏处就是“经常不太愉快” —— 因为总是感觉“昨天的自己蠢死了!”(真是恨不得用更狠的脏话……)比如,当我在 2017 年回头看 2016 年自己的投资决策(2015 年的就更别提了),发现有些项目早就死掉了…… 复盘自己的决策过程,最终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是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
就这么两个原因,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理由。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绝大多数人甚至干脆回避认真思考重大选择(无非就是筛选必要条件,和用条件严格筛选)—— 然后把自己有限的宝贵注意力放到鸡毛蒜皮的事儿上纠结一切。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还是一样的结论:绝大多数人(包括两辈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资,因为投资是最最看重选择的行业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回避真正有意义的思考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不回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 其实,想想看吧,古人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不过是在描述绝大多数人的状态。
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彻底被根除了。年轻的时候,我偶尔还会顾影自怜一下,觉得自己运气太差,老天对自己太不公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觉得,都是自己的选择能力差造成的,甚至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现在一切的尴尬,最终都是当初自己选的…… 把时间拉得越长,这个结论越确定。
我当时在新东方的同事,后来创办 Cobuild 基金的铁岭,曾经淡淡地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他无论说什么话都是淡淡的姿态):
所谓成功的创业,就是一帮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事实上,许多年前我在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也提到过成功的公式:
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然而,在十多年后,我这么一个勤于反思,勤于思考的人,依然经常懊恼已经做出的一些选择,说明知易行难的程度实在是太高了吧?很难的,真的很难。
铁岭还淡淡地给我讲过另外一个创业方向的选择原则:
高频
刚需
大市场
后来,我看创业项目的时候,跟创始人聊天,常常这样聊一阵子:
都说创业方向的选择,要满足高频、刚需、大市场这么几个条件,你怎么看?
你觉得自己这个项目满足这些条件吗?为什么?
如果有不满足的地方,能告诉我为什么无所谓吗?
接下来的短短十分钟谈话,基本上能很明确地给我一个大致的判断依据,能告诉我这个创始人究竟是不是一个很认真严肃深入地对待自己的重大选择的人,真的是屡试不爽。并且,如果一个项目后来终究失败了(其实失败的比例总是高很多),而后我自己复盘的时候,回头望过去,百分之百都是因为那十分钟谈话里的一些蛛丝马迹被我彻底忽略掉了 —— 只能说明我自己也欠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
很明显,选择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明显属于只能通过后天习得与锻炼的能力。所以说,选择能力,肯定是平时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
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
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做记录很重要,很多人最终之所以很纠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 ——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的,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并且,事实上,记忆力好坏与大智慧(或者说真聪明)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 而最终,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地欠缺的好品质。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 不信走着瞧。
附:“奥卡姆剃刀法则“——奥卡姆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思考与行动
1. 现在回头看,过去你做过的排名前三的重大决定分别是什么?决策质量高吗?如果高,为什么?如果差,又为什么?经验教训分别是什么?(这都够自己反思几万字的了……)
过去做过排名前三的重大决定是:读高中、选择和我老公结婚、2016年与老公2地分居。
除了读高中是决策质量高外,剩下的2个都是凭直觉决定。
生在农村,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使劲读书嘛,读书才有出息》“对于一无家庭条件,二无家庭背景的农民背景来说,读书确实是我唯一的出路。当初考上重点高中,我爸爸劝我不读的时候,我很坚定的要读。因为那样离大学梦更近,也更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事实确实是如此,大学虽然专业比较泛,但是在大学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一起,200多人一起读书的那种大学经历,让我很自豪。大学遇到的朋友,老师,给予我的人生有很积极的影响。最幸运的是,因为在重庆这个城市,我遇到了自己的老公,让自己的人生态度,见识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经验教训是:大学的恋爱还是要谈一谈的。(哈哈,这个话老公看到了会气晕)
选择和老公结婚,这个也是李老师所说的一件需要当成大事来对待的事情,质量不高,结果也不好。虽然现在在婚 内,但是还是要说实话,我是没有认真的考核的。像本文开头所说,我只选择了一条重要的判断,就嫁给了他。我和他待人接物的价值观是一样的,诚实,忠诚,有担当和责任,勤奋向上。在大学上学,工作的前几年,陆续都是有人追求的,但是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出那些男士的有一些缺点是致命,是我无法接受的。所以,真正的遇到我的老公,发现他的优点后,他才是我第一个男人。在婚前的几年时间,他一直都是表里如一,爱护我很周到。但是,只考核了他的品性,他的物质基础,家庭环境,遗传因素,负债资产,这些都没有考虑,和他裸婚。我和他的物质基础不好,所以结婚近十年,物质条件才开始好转。经验教训是:女儿以后找另外一半,除了把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征信,基本的物质条件,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是必须要考虑的,虽然后面的是附属条件,但是真的会影响家庭的美满度。
2016年与老公2地分居,这个决定不能算人生重大决定,但是却是我人生转折影响非常大的一个重大决定。当时做这个决定的必要条件是:孩子现在教育好,以后幸福长久。这个决定很明智,因为回家不仅把孩子的坏习惯纠正,而且孩子情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上都非常的饱满。意外收获的一点是,我离开了老公的保护后,自己4年的折腾,终于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独立性人格的女性。不惧婚姻,不惧将来,开始在朝着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前进。经验教训是:个人的成长并不是要和对方分开才开始,而是自己随时都要警醒自己有没有成长,不用讨好他的价值观,也不用惧怕自己作的不好,区分好自己的独立区域,坚持在那个区域做自己的事,保护好自己的领地。
从以上的经历来看,自己的决策除了第一件事情是有意识的决定的外,剩下的2件凭直觉的比较多,所以,我是理性多于感性决策的人,以后要增加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学习和总结能力,特别是决策选择能力,让自己更少的走弯路或者是不走弯路。做一个聪明的女人,总比糊涂的好。
2. 单独准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其实就是遇到选择的时候,把文章里提到的那五个问题反复回答很多遍……
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过年疫情,一家在一 起,放开了吃,虽然体重看着没什么变化,但是整体人因为没有跑步,感觉肉都松了,看着比原来胖了不少。自己经过了2个月减重,效果不好,自信心也受了打击,所以决定:如何成功的减重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每天花时间1-2小时运动 ,5分
》买体脂称 ,称体重,5分
》摇摇杯 ,摇散蛋白粉 ,1分
》营养素 ,补充减重流失的营养,3分
》代餐粉,代餐吃饭,3分
》牛肉 , 减重后不能吃其他肉,1分
》水果 补充维生素, 1分
》买瑜伽垫 ,运动使用,1分
》蛋白粉 ,运动后后摄入蛋白粉补充蛋白,3分
》健身房塑形,使用器材练习,2
》参加减重训练营,5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每天要花时间1-2小时运动 ,运动是生命的源泉,本来每天也有运动的需求,1
》买体脂称 ,称体重,体脂称是有效的反馈工具,1
》摇摇杯 ,摇散蛋白粉,高速有效的工具代替自己手工摇,1
》营养素 ,可以从饮食里面获取,但是自己每天的学习,工作,管孩子精力耗费比较大,这个也比较重要,1
》代餐粉,有电钝锅可以代煮,0
》牛肉 ,冰箱还有很多鸡肉,先鸡肉代餐,0
》水果 ,少吃水果,有助于减重 0
》买瑜伽垫 ,自己家里还有一个旧的,0
》蛋白粉 ,运动后如果不摄入蛋白粉,可能关掉的体重,会影响身体的紧致度,1
》健身房塑形,太浪费时间了,0
》参加减重训练营,我是的自律性还不够,有人一起践行效果更好,需要人监督和引导,参加。1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001、运动必须是要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1-2小时运动 ,1
002、买体脂称 ,称体重,体脂称是有效的反馈工具,1
003、摇摇杯 ,体脂称做为辅助工具,节省时间,有必要买,1
004、营养素 ,代餐粉,营养粉是身体补充品,不能为了减重而身体受损,必须购买。1
005、集中性的7天减重,有社群更容易成功,不想再到减重上损失信心,所以参加。1
这样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就很清晰明了。
3. 经常观察别人的选择结果,逆向“猜测”、“分析”他们的筛选条件,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这一条是必要条件?我认同这个条件的必要性吗?如果认同,严格到什么地步才够?
以我老公为例,以一个二线品牌,或者地初始都不算品牌的牌子,用4年的时间,超过了他的15年好友,志高品牌的销量,让对方很吃惊。当他的好友还在重庆寻找资源出路,他已经跳到广东工厂集结地,开始了他的创业。目前,新项目已启动,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已经开单。
我从他和我交谈的情况,总结的情况来看,他合作的成功的人是:重情义,单方面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无选择能力;诚实,相互间诚实蒙混欺。而他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选择能力并存。
有很厉害的人找他合作过,但是对方解决能力强,没有选择能力,有资金,他都不愿意合作。最终和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但是没有选择能力的人合作,他成功了,所以目前是与他合作的人离不开他,而不是他离不开别人。
我认同这个必要的条件:选合作先选伙伴,先看人品,再看能力。而能力,一定要掌握自己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
如果认同:严格到,人品不过,什么条件都不谈,直接不看后面的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