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浏览了简书上一些朋友的诗文,触动很大。阅读欣赏他人作品之后,再低头细读自己所作,不免产生羞愧之感,倍感自己有沽名钓誉之嫌,于是静下心来琢磨。
琢磨既是想,就是动脑子。开动脑子就产生思想,即有了观点,有了灵魂。琢磨,可以对人也可以对事;可以用作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琢磨人与事情,能往好的目标努力,也能 往坏处办。站位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评判的标准就不同,好与坏、对与错自然莫衷一是。于是,站位与角度很重要,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判断有关联。能否把事情办好干好,除了与自身素质、思想认识、经历学历、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性格等等都有关系外,还取决于琢磨的水平如何。
当下,人们很敏感,能把人琢磨对,也就掌握了在圈子里混的基本技能,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人际关系处理得如鱼得水。人缘人气热闹非凡。琢磨事情也不容易,相对琢磨人能简单一些。琢磨事也看有没有心计,有没有花样,多出些新鲜别致,顺应组织者的爱好,心理需求。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麻烦,就因为现在什么都要琢磨,什么事情也就由简单变复杂,规矩变灵活,对外讲原则,对内讲灵活,或许适者生存。
写诗文也应当琢磨,因为它对人又对事,不能空对空。诗文少了琢磨,精气神就消失,成为苍白无力的一堆词句,一片无用的废纸。诗文如何琢磨呢,如何琢磨诗文呢,也就成为修炼自身的课题。拿给人们读的东西,应当称之为作品。是付出心血,有魂、有思想、有意义、有自己感受与体会的文字。对比以往诗文,总有缺憾,究其缘由,就是缺少琢磨。
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玉、石。比喻修养德业,研讨义理,修饰诗文等;引申为 磨炼、折磨、钻研和思考、考虑、 揣摩。这样叙述比以上理解深刻多了。写文章也要用心推敲考虑、刻意求工,对写好的诗文要反复加工,精益求精,通过润色加以修改,一改过去一气呵成随手扔给编辑修改,粗枝大叶,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弊病。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不是说听,而是用在心内。大家们在文章上的严谨和求精,更值得学习与琢磨。逐步养成写文后应反复改,反复锤炼,提炼的习惯,既能把想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又给人以感染和美感。一改过去空谈无物,言而无味,留下废话连篇的毛病。免得浪费别人的时间,给自己留下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