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A来电话和我说,家人又开始‘催他婚’了,由于自己的性格偏内向,加之平时工作又忙,基本没有时间考虑这事。家人见他这方面迟迟没有动静,急了!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亲戚都上阵了,以前是两天一个电话,现在是一天两个甚至是几个电话过来,他实在是不堪其扰?
打电话向我诉苦,作为朋友,在听他诉说完了以后,我问了个常人都会问但是却很核心的问题,‘你感觉她怎么样?’‘话都没说过,什么怎么样啊?’,他‘包含委屈’的说。‘我是问你觉得他长得怎么样(第一印象)?’‘还可以吧,真人还没有见过,但从朋友圈力的照片来看,带的出去’,‘你有她微信为什么不和她聊聊呢?’,‘谁说没有聊过,虽说我这边工作忙,但我还是挤出时间和她沟通过——发了几条信息,昨晚甚至还想和她视频来着呢’。‘结果呢?’我赶紧追问道。‘结果就是他一次也没有回’。‘啊??’,我诧异道。‘啊什么啊呀,她和我一样,也是个偏内向的人,不怎么爱和人说话,都快奔三的人,连个男票都没有!’‘你只在她的朋友圈中看过几张照片,真人没见过,聊天没聊过,你怎么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疑惑的问道?‘她表姐和我家人说的呀!’他十分肯定的说道。
我们继续聊着......
在这里,朋友A这件事发展到后来怎么样了姑且不说,因为但从朋友A上面所说的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悬!因为他犯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在碰到或处理一件事前几乎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先入为主。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在遇到一件事的初期往往都会自然的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急着)对一件事做出自己初步的判断,这种判断(姑且不论正确与否)一旦形成,就像磁石一样,牵引着我们的思维往前走,直至轻易的得出在旁人看来很武断很片面的结论,而不管事情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不是如我们所预料和判断的一样。
就拿朋友A件事来说吧。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在A市,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B市。单凭在朋友圈当中看到的几张照片,给她发的信息没有回以及(和她一样见都没有见过免面的)表姐就来给她下个‘小马过河般’的结论:她是一个比我还内向的人!
不可否认,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无人男女,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开始都是从对方的面相(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要不说,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呢)的,这跟你本人是不是外貌控没有关系。但是,继而我们的思维会自然地形成对他的初步判断,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思维反应都很正常。但是,此时如果我们不稍加停留,不多做观察和了解的话,对判断本身稍加修正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很有可能会在的指引下,偏离原来的航道,小则失之毫厘,大则谬以千里。
就像宇航员在太空返回地面前,在飞船停止工作之后,我们地面的控制室都会对它的高度、姿态等做出或大或小的调整,使得飞船在后续的返回过程中,能够比较准确的降落在我们原先预定区域,方便后面个搜索和营救。不然的话,只要飞船的角度稍有偏离,由于它体积庞大,在惯性的作用下作快速的椭圆形圆周运动的下降,偏离原来的预设的降落地点,又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进行搜索和营救,重则偏低地球,成为‘外星人’(这时候就算你耗费再多资源也是白搭)。
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件事,一个人之前,可以从外貌,神态,穿着等方面对它有个初步的印象,注意,只是个‘初步印象’。要想对它、他或她做评判,下结论,一方面我们把事情了解个大概(80%,虽然此时做判断也还不一定准确和合适),另一方面,通过或者说是借助我们能够借助的工具或资源,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它,他或她的情况,看看和你期初的判断是否有偏差:如果没有,那很好,证明你期初的判断是对的;如果有,也没有关系,那就赶紧修正和补充。
虽然花费的时间长了些,但你不是又有了新的发现了嘛,虽然修正是对期初的判断的部分或全部否定,会让你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有点不爽,但这总比你把自己一开始轻率的结论告诉别人时被人否定,驳斥时内心深处的不快和懊恼要‘爽’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