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吃饭时我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可能是我老催促他吃蒸山药,他烦了,说,“我再也不喜欢妈妈了。”我问,“那你爱不爱妈妈?”“我不爱妈妈。”他答。
“那你爱谁?”
“我爱爸爸,爷爷,奶奶。”
“为什么不爱妈妈?”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有耐心。
“因为妈妈经常发火。”
我一时语塞。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了。
有一次,在他奶奶家吃过饭,我想把他接回我们自己家。他不肯回去。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很(Hu,我不知道是哪个字,但是他是发的这个音)。
“很hu是什么意思?”
“就是经常发火。”
我们都愣住了。
我说,“那我以后不再发火了,好么?”
“好的。”他喜滋滋地说。
可是就在第二天,在我想去上班,他拉着我摆积木,并且反复摆都不和他心意时,我一生气把所有的积木“哗”地一声全都推倒,因为没有预兆,他先是吓住了,然后“哇”一声大哭起来。我心里立刻就后悔了,但是做过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黑着脸走掉了。走掉之后,我自己却哭起来。
很多时候,并不是对他生气。心里很明白他只不过是个孩子。到今天才三岁。可是,在一种环境下,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将心里的“火”发出来。这些年,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把自己性格中狂躁的一面都挤压出来了。
有一次,要他在吃饭之前去洗手。他就磨磨蹭蹭地不去。我强行把他拉到卫生间,不洗手就不让他出去。他哭着喊奶奶,爸爸,爷爷,但是我就不让他们来救他。最后他屈服了,哭着对我说,妈妈,我错了。想起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觉得很惭愧。这是很粗暴的以强欺弱,强权政策。后来他把手洗了,我们坐在桌子边吃饭。我抑制不住自己流泪,他看见了,摸摸我的手,安慰我。
每次对他发火后,我都很清醒地知道,我只不过是对生活的压力感到无法呼吸了,对别人都不能随意发火,只有对他了。但这是多么卑劣的一种行径啊。对一个毫无力量反抗的孩子。
我经常会问他,你爱不爱妈妈。他有时会答,爱呀。心情不好时就默不作声。有时他央求我和他玩游戏,我就会对他说,你说,“亲爱的妈妈。”然后他就接下去说,“我爱你。”这是我喜欢和他乐此不疲玩的游戏。每当他说这话时,我的心里的幸福就涨得满满的。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前,深夜他翻身醒来时,我总是一遍遍地对他说,妈妈爱你。他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爱你。他刚学会说这句话时,他对每一个人这样说。比如他会说,“爸爸,妈妈爱你。”“奶奶,妈妈爱你。”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如此注重视确认让他知道我爱他,和他爱我,是因为我长期的对爱的匮乏感。童年被寄养在外婆家,和父母关系疏离,这注定我这一生中是一种缺爱和渴望爱的状态。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是从来不言爱的。家庭或者婚姻成了一种维持生活秩序的框架,塞进去的是义务,责任,体谅,支持。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东西。
而他,不过是一个三岁的孩子。我这样把夹带着自身匮乏的感情寄托在他的身上,这对他来说不是太沉重了么。所以,后来,我想,让他自由自在成长就好。让他成长为一个能感知爱,能表达爱,能付出爱,也能坦然接受爱的人就好。我自己的匮乏感需要自己通过学习,经历,去解决,而不能把这样的匮乏感映射到他的身上。
他是一面镜子,时时照出我匮乏的一面。然而,他也能照出我本性中最真的一面。
他喜欢看书。经常缠着我们给他讲绘本和故事。有时煞有其事地自己对着书念。总是喜欢去图书馆或者新华书店去。到超市去也总是要求我们给他买书。他选书的眼光也很好,绘本选得都是插图漂亮,故事有趣优美的书。有一次在超市里,他挑书差不多有一个小时,最后选了一本带插图的西游记。我默默地看着他做这些,知道这些都是他遗传自我的血液。我想起我小时候攒很长时间的钱,就为了去买一本自己喜欢很久的书。直到现在,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仍然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我很欣慰他能喜欢看书。因为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肯定有很多时候,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陪着自己的。必须学会一个人,自己走过。而很多时候,只有通过读书,在别人的思想里,解决掉自己的问题。
他对穿衣很讲究甚至是挑剔。如果不是他喜欢的衣服,他坚决不穿。现在买衣服,必须带上他,让他自己挑选。不但如此,他对我们家人的穿衣也有要求。我经常在家工作,穿衣不免贪图舒服,有时就穿得很邋遢。有一天,他指着我穿在身上好几天的宽松羽绒服,说,“妈妈,你以后不要穿这件衣服了,太难看了,人家都不喜欢你了。”
我的头发长,平时在家为了方便利索,就马虎地随手用个皮筋束在脑后,有一天,我无意中把头发放下来,他立刻说,“妈妈,你的头发就这样,不要放在后面(意思是不要扎起来,他还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这样像公主一样,王子喜欢公主。”
有一个周末,我们要到公园去玩。我说要找双鞋子穿。他立刻和我一起翻那些放鞋的箱子。我本来是要找双穿着舒服的短靴,但是眼尖的他看到了一双高筒靴,非要我穿那双。还威胁我不穿,他就要生气了。我无奈,只得穿上那双靴子。话说那双靴子还是和他爸爸热恋的时候给我买的,已经有七八年的历史了。而且,我已经有五年没有穿它了。
我穿上这样一双长到膝盖的靴子,总不能再穿裤子,只有找到一条裙子去搭配。穿上这样一身后,到也窈窕生姿,他看了,笑嘻嘻地说,“对嘛,这样我就高兴了。”
有一天,他爸爸找出一条很久之前的裤子穿上。他走出来,我只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并不知道哪里出了状况,正在愣着的时候,他忽然说话了,“哈哈,爸爸穿的这条裤子太土了。”一语道破天机。
孩子完全按他们的天性和直觉活着。我愿意最大限度地保护他的这种天性。因为这种天性有时甚至会把我们这些大人猛然惊醒。
有一次,他调皮,我就说他,“你怎么就不听妈妈的话?”
他答,“我就不听妈妈的话,也不听爸爸的话,我听自己的话。”
我一惊,这分明是一句朴素的哲理。几天之后,我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听我自己的话。我听的话,是别人告诉我的。比如尼采。我听他的话。不能想象没有尼采,没有从前的艺术家讲的话,不可能有我的。”
一个是三岁的儿童。另一个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竟然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虽然这前后的语境,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是,我想儿童那里有时有神性的一面,值得认真倾听和思考。
从那以后,我很少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即使他饭前不愿意洗手,我也只是给他拿个毛巾擦一下。我相信儿童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和成长规律,是不以大人的意志为左右的。比如说,之前我不能想象他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而现在,他基本上可以自己做这些事情了。
他让我看到自己的匮乏,也让我看到自己的缺点。他就像我的一个小镜子,照出我身上和心理上的顽疾,也让我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的地方。匮乏处需要补给,顽疾需要医治。而闪光处给我信心---我要和这个小生命一起再成长一次,在成长中痊愈
�ڜA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