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 题记
今天晴。上午委领导召集大家开会,传达学习商务部领导的讲话精神,会前还放了一个短片介绍上海的夜经济,名字起得也好,叫“夜上海的造梦师”。“夜上海”的称呼起得早,来自上世纪的传统印象让我们对上海的认知总停留在黄浦江滩,而从未停止国际化的申城其实总是不断给不同的人群带来多元的选择。从外滩到南京路步行街,都是游客们青睐的好去处,大家喜欢在“十里洋场”寻找夜上海的罗曼蒂克,或者是在某些小资的街区,人们聚集在露天的座位上,三三两两喝着舶来的精酿。如今上海“夜经济”的文化消费排在全国前列,除了常见的旅游、吃喝,还包括演出和观影,以及购物、音乐场所,或者安静的书店一隅,在“魔都”的夜晚都不难寻觅。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上海的夜经济正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夜间经济业态。有专家说,上海夜经济重点突出了品质特性、文化内涵和生态系统,有厚度和温度,既要有烟火气,又要多元化。没错,上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西文化交汇,突出商旅文融合,形成独特的夜间消费文化特色。上海具有窄街厚巷的城市空间机理,容易形成高密度、多元化的夜间消费生态。未来,上海夜间经济将进一步做大夜间文化消费,包括优化上海本土的文化供给,引进更多优质国外文化娱乐项目,打造夜间消费地标,打响上海夜间经济消费品牌。在近两届夜生活节上,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上海在全市九大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推出了几十个特色集市,轮番推出几百项特色活动,打造具有“烟火气、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夜上海新形象。如果说消费恢复是烟火气的回归,那么,“夜生活”就是追求精致海派生活最鲜明也最恒久的底色。
没错,每当看到夜幕降临,外白渡桥下的木船上,暗处的夜鹭一动不动地单腿站立,等待捕食黄浦江里的鱼。夜里行动的水鸟偶尔扑棱扑棱翅膀,桥上的游人们也鲜少注意到,他们自有规划好的夜晚。晚上7点,外滩的人渐渐多起来,大多是暑期的游客。密密麻麻的人群操着各地方言,举起自拍杆拍下万国建筑群和对岸陆家嘴的高楼。东方明珠正对面的堤坝往往是最拥挤的一处,人们抢着站到栏杆旁边,去和东方明珠塔留下合影。从外滩往西,南京路步行街上有数不清的商厦和商店。人们钻进街道两边的商铺,挑选最能够体现上海的商品。相比起路边的金店和服装店,食品店是更受欢迎的商铺,穿过弯弯绕绕的柜台,你能在这里找到干果、茶叶,上海特色的鲜肉月饼在这些食品店里长期售卖,不管是不是临近中秋。南京路步行街上有两种车,一种是来回开的卡通小火车,乘客大都是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另一种是外卖骑手的电瓶车,他们在步行街喧闹的人潮里见缝插针。街上的人总是那么多,以至于“夜”很难散去,总有人醒着。这座从上世纪就成为不夜城的城市,依然保有“夜上海”的摩登。魔都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让一个个夜晚不再单调乏味,或造作或安静,在这里,他们总能找到那扇通向罗曼蒂克的门,在华灯初上时一古脑钻进去,也许是一片区域,一家酒吧,一张座位。明天的事,就过了今晚再说吧。
我对上海的热爱也是始于外滩,直到现在,但凡我去外滩玩的话,一般都会先在江边拍会儿照片,再去半岛吃块牛排,然后再去和平饭店听歌。坐落于黄浦江之滨的和平饭店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自1929年建成以来,便得无数名流雅士所钟意,名声响彻海外,即便到了现在依旧拥有着迷人的魅力,其中的爵士乐队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他们就是上海老年爵士乐队,乐手的平均年龄高达80岁,虽然人员几经变动,却坚守了40多年光景,只为来客吹奏一曲曾经灯红酒绿的“上海滩”。每晚七点,乐手都会穿着笔挺的西装,踏着锃亮的皮鞋来到老地方,他们仿佛不是来演出的,而是来赴约,赴一场曾经的“东方巴黎”之约。将满头白发梳得一丝不苟,脊背挺得笔直,即便老去,也带着绅士的做派,不肯折损半点风度。等那一个指挥示意落下,他们也拉开了东方不夜城的帷幕。那泛黄的乐谱,陈旧的乐器,老去的乐手,随着他们的动作,岁月的味道似乎沉淀在了每一个音符中,回荡在厅内却不显半分死气。悠扬的爵士乐像缓缓流动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小舟,所有事物都快速褪色,唯有这艘小舟,不紧不慢地荡漾在河中间,风吹着它的舟尾,偶尔溅起了水花,就足够让人热泪盈眶。老年爵士乐队奏的是乐曲,听众品的,却是旧上海的风情。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是的,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如降临在每年夏天的一场盛会,今天又拉开了序幕。大家都在为考生祈福:“祝高考的宝宝们,考的全会,蒙的全对。”同时也不由想起那些年,我们自己的高考与青春。每年的此时,千千万万的考生走进考场,伴着开考铃齐刷刷地埋下头,争分夺秒地答题。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不管岁月怎样流转变迁,每年高考季,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关于高考的记忆,让那些奋笔疾书的日夜、心无旁骛的笃定和孤注一掷的坚持,再一次变得鲜活起来。备战高考的过程,不仅是智力与体能的竞赛,更是对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那时候的心情,犹如草稿纸上胡乱画就的不规则函数曲线,随着排名的高低而起起伏伏。当然考砸后的心情,也是像极了一片平静的海面,表面看起来毫无波澜,但底下却涌动着一场只有自己知道的海啸。只觉得心里被挖去了一块什么东西,空落落的。如一个奋力冲刺到终点后精疲力竭的田径选手,观众全部散场,跑道在身后隐去,而前路又不知在何方,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一直以来,高考引领我们全神贯注地向前冲,和千军万马去挤那一条独木桥。高考教会了我们“之乎者也”、怎么解不等式、如何转换英文时态,也让我们懂得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走?那时会告诉自己,要象那只仰望蓝天的笨拙的蜗牛,背负重重的壳朝着目标慢慢地爬,只要不放弃不退缩,相信总可以抵达向往的远方。现在想想,当时的执着与坚定,在高考后的许多年里,都不曾忘记过。十八岁那年懵懵懂懂,有的只是满腔热血,笃信一分耕耘必定会有一分收获。那是一个自己的一切努力都能量化成分数的年代,简单到近乎纯粹。直到现在,也常常会告诉自己,要把夜晚视为白天的归宿,把清晨视为万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