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大文豪,他用手中的锐笔来书写俄国社会百态。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和下层社会的残酷无情在他的作品里被描述的是如此的真实,刻画的形象是如此的生动,思想是是如此的深邃,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托尔斯泰在去世前的一个月里写下了一本融入自身思想精髓的书——《生活之路》。这本书一共有31个章节,恰好可以在一个月内读完。
“一个人要生活得好,必须懂得他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为了懂得这些,就必须要有信仰。信仰这是有关人是什么和他为了什么活在世上的知识。而这样的信仰始终存在于一切具有理性的人心中。”
我所引用的就是第一章的章节主题“论信仰”。信仰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或者一种意识,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可能有信仰,只是很少有人真正的去理解发发现罢了。
学习也是一种信仰,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我的理解下,这种信仰应该是指导人们思想,而且是必须要在各种情况下能够冷静地思考,简单来说,就是理性必须要大于感性,这样的话,信仰才能真正的派上用武之地,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明白活在这世上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比如说,学习。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书本学习,而是贯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你不会的就需要去学习,把知识存储到脑海里,适时取出。学习计算机Word操作方法,不能因为苦难就放弃,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这种情况下,感性就占据了大脑,因为大脑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行为。反之,这时如果有一股奇异的或者积极的力量灌入你的大脑,则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一种无形的信仰为我们的大脑传递出正确的指示,要理性大于感性,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或是明白学习计算机是为了什么。人生每个阶段可能是不同的,但总有相似的交叉点。
在我看来,信仰始终是不变的,无论人生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