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生活中一盏虚拟的明灯——读吴忠全《有声默片》
梦想是生活中一盏虚拟的明灯,而我始终认为这是一句反话。有声的默片,这本身也是一句反话,却由反话引出正题。
首先,暂时抛开故事情节。我想说的是关于作者题材的选择:无疑这是一部刻画现实生活的小说,作者以往的作品均是这类型,显然他擅长,无论过程如何艰辛,读者看到的成果都是好的。书中以真实的笔触描写各种不幸降临在袁公安一家及其周边人身上,造成了他们生活陷入低谷,甚至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在旁观者看来,这不过是上天的闹剧,可是进入故事中,这是真切的,生活的悲剧。而吴忠全就是有能力让这一切闹剧干脆地转化为悲剧,他的文字有种特有的冷静与直接,却将故事衔接得很顺畅。不少人拿他与作家余华比较,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若要比较起来,从风格,针对的内容,叙述的语言都是有些相像的。但这决不会是成为影响他个人风格的魅力。难得的是,吴忠全将自己的位置放入了故事主题中。不知这点他有没有想过。
生活与梦想是生命共同体,还是彼此的附属体,或者,梦想只是生活中一盏虚拟的明灯,不时照亮平淡的日子,熄灭时也将日子焚烧得彻底。灰烬不就是证据吗?如那身后满天飞下的纸张却只能匆匆逃离的残局,如那记录着生死存亡的黑白照片。
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我认为是袁晓兵。虽然他出现的较晚,但很快融入了进来,一目了然他就是个有骨气没出息的。很快,发现了他连骨气也没有,还是个这里面最倒霉的一个。对袁晓兵的印象,是从他妹妹袁晓玲被前男友报复时他卑微的反应,如果没有欠债这层关系在,他也许会上去打几拳,但是骄傲的人到了被生活压得只能卑躬屈膝时,这样的做法恐怕也要思前顾后一番了。他的懦弱,不正是我们沉默的大多数放大后的样子吗,这样想来,跟袁晓兵落得又被栽赃嫖娼还被人把盆骨坐碎的下场相比,开煤气自杀的结局还是轻柔了不少的。
袁晓玲的变化是最大的,本以为会和夏凡有段短暂的幸福日子,可事事不如人意闹了个不欢而散,其中骗报送研究生名额的手段也成了真,生的孩子没几天就让水冲走了,荒唐而惨烈,对她哥哥由恨之入骨到同病相怜,一句话的时间,如同恍然隔世,喟叹不由得人辩驳何时眼前就是这样一番情景了,接着是沉默,终归于平静。
刘大梅的故事,大概是这里面唯一讲关于爱情这一话题的,有凄无美。小孔那点所谓的才华倒平添了些幽默,最终也不过是个疯子。爱了一辈子的人,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跟没活过一样,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别人生命及生活的权利。这样的人是身不由己的,也有一点可怜,还有一点可恨。
至于老顾一家跟妓女的纠葛,其中的真情也随着老人的精神而去了,无人可知无人后继。在老袁一家的生活里,就是一个小插曲,算不得什么。却像是一个预示,像卡佛《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那样。
最后是陈桃花与老袁这对分不开的苦命的老夫妻。岁月送来变迁,用来颠覆人生。陈桃花当年风韵不再,徒留一头白发。也数他们的日子过得最为平淡,却最能在细小的地方很轻易地触动人心。最后老袁为现实,为儿女操碎了心,只剩下陈桃花照顾他。结尾处他开口说话,只是因为饭菜烫口吗?不是的,死了的人没法活,活着的想死也没那么简单。于是这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
想要把老袁的梦想,即他的武侠小说生涯放在后面,是因为这带给我的感受是最为深刻的。如生活中有很多不幸的事发生,幸事也是有的,比如老袁的作家梦。在一个如此现实的故事中,老袁选择了一个很虚的题材,武侠。并且通过故事列举现在人们热忱于什么样的书,打击了老袁,给他本就坎坷不断的日子蒙上了一层灰纱。现实的面目变得可憎了。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作者把自己的位置摆入了主题,使我有了故事之外的思考,有梦想的人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做梦。换言之,是写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还是写武侠一类虚幻的题材更能在这真正的生活中摸爬滚打,从而最终获得好的生活?这答案也许是因人而异的。
我很喜欢和认同他书中的一句话:“我终其一生追求的也不过就是,别人在谈论我的时候眼中没有讥讽,话语中没有偏颇。还有,不要活得太久,就和所有的故事一样,结局不能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