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案件闹得纷纷扬扬,家长和学校各执一辞,家长认为是校园欺凌,学校认为是学生冲突,而网上则是一边倒地批判校方。这很好理解,毕竟很多网友都为人父母,最怕自己的孩子遭遇校园欺凌甚至暴力,俺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俺问小冬瓜:“你有没有遭遇过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啊?”小冬瓜没说话,而是冲俺扬了扬自己的胳膊和拳头,然后站到冬瓜妈身边,比划一下已经比冬瓜妈还高的身高。
俺很是欣慰。
俺无意于去判断中关村二小事件中的谁是谁非,当然俺也没能力判断。这事当然算不上校园暴力,但至于到底属于校园欺凌还是学生冲突,作为局外人实在无法判定——虽然俺更倾向于这是校园欺凌并愤慨校方的不作为。俺最关心的是,小冬瓜不要成为校园欺凌甚至校园暴力的对象。
这就需要说起一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为什么受欺负的总是你?这句话曾在网上引起口诛笔伐,被扣上诸如歧视受害者、为加害者开脱甚至没人性之类的大帽子,但很可惜,这句话所反映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理论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遭遇校园欺凌甚至校园暴力,但总有一些孩子却经常性地遭受到校园欺凌和暴力。这类孩子身上存在着受欺负的气质,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学习不好,不受重视。第二身体瘦弱,打不过别人。第三,性格内向,不合群,独来独往。第四,家庭条件一般与父母沟通不太顺畅;第五,有一些诸如邋遢之类的怪癖或性格。
这些特点还可以归纳出许多条,但归根结底可以用一句经济学观点的话来概括:欺负这类孩子的成本太低。
成绩不好,则被老师发现及至重视的机会就很少;身体瘦弱,被反抗的可能性就会很低;性格内向,有朋友帮忙的机会就不多;与父母沟通不顺畅,被父母发现的可能性就不大,甚至发现后也并不当回事;而身上有些不良癖好,则给施害者提供了欺负人最好的借口。不要小看这最后一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在做“坏事”时都要给自己找让心理平衡的借口——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都借口有士兵失踪呢。
说了很多道理,该举个例子啦,比如说俺。小时候的俺就是一个“受欺负的人”,唉,说起来满满的都是泪啊。
记得俺上小学时,用老妈的话说,几乎每隔几天就得哭着回家——被人家揍哭的。问题是她不光不帮俺出气,俺埋怨俺太“菜”——这个所谓菜,就是怂的意思,以致于后来俺都不敢哭着回家,而是把眼泪擦干净再回去,但还是经常被发现,因为脸比较脏,泪痕实在比较明显。
究其原因,只怨俺上学实在太早了,俺上一年级的时候还不到5周岁,班里一共15个孩子,只有1个比俺大一岁,其他人3个比俺大三岁的,10个比俺大二岁的,真心谁也打不过啊,不欺负你欺负谁?后来老妈找过老师,老师曾有段时间在班级里发起一个保护俺的活动:如果谁把俺欺负哭了,老师要狠狠教训他。那段时间俺着实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后来得瑟大了,被老师揍了一顿。。。
到初中后好了一些,但俺仍处于校园“食物链”的底端,这种情况直到初三才算得到彻底改善。至今俺仍觉得初三那年是俺生命的转折点,那一年,俺身高从1米60一下长到1米76,从第二排坐到了最后一排,学习成绩从班级十名开外飞蹿到全校前三。不知道是身体的原因还是成绩的原因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反正自那以后俺再也没有受过任何欺负。然而早年曾受欺负养成的自卑感至今仍挥之不去。
所以说,要想做一个不受欺负的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沟通好。虽然这并不能百分之百地避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但至少会大幅度大幅度地降低这种概率。如果这些实在无法做到,就需要家长格外的细心和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蛛丝马迹并采取积极措施——其实这也是沟通的一部分,需要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沟通,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到。
反正俺觉得,校园欺凌甚至暴力很难绝迹——学校其实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俺只是希望,小冬瓜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不要遭受这些,当然,他更不能去做一个欺凌者甚至是暴力施加者。好在,至少当前没有发现他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他身边呢?
所以俺又问小冬瓜:“那你们班有没有比较暴力的同学啊?有没有经常被欺负的同学啊。”
小冬瓜回答道:“当然有了,我们班很多女生都很暴力,很多男生经常被她们欺负。”
俺有些目瞪口呆,这实在有些颠覆俺的价值观,于是继续追问:“那你呢?”
不知是不是俺的错觉,小冬瓜的脸有些发红:“我也经常被女生欺负啊。”
“那你被女生欺负是什么感觉啊?被欺负时你都会做些什么啊?”
小冬瓜嘿嘿一笑:“被欺负时我就跑,反正她们也追不上我,不被欺负的时候我就会主动去招惹她们。”
2016年12月20日